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说,课堂改变,学校就改变。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
近些年来,我校出台诸多举措,力促我校课堂悄然转型,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本学期,在校随堂听课(10节):檀亭、沈宝民、秦宇、刘威、单桂才、梁浩蕾、邹玉莲、贾军山、杨惠贞、邓作逵。听组内公开课(28节):刘红春、沈宝民、杜立青、张伟、单桂才、祁军磊、张胜利、章红霞(2节)、郭慧明、梁浩蕾、官田民、刘涛涛、杨惠贞、殷庆国、詹保胜、沈远贵、劳翠月、黄元威、韩卫平、锁玉、杨婷婷、曹志伟、吉可心、莫崇芳、王芳、罗金星、梁辉端。
一般说来,尤其是听完随堂课之后,都会通过办公网电子邮件或当面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所以在此不对所听的上述课进行评点,但想就如何打造诗意栖居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思考。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诗意?以语文学科为例,课堂教学中的诗意并不单指那些收在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中让人反复吟咏、细细咀嚼的篇什,而是更指生命的绽放、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灵感的闪亮……师生在课堂上的美学追求应当是,以自己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验为基础,发现、开掘并创造出这一诗意。对于教师而言,这需要巧构,需要机变,需要底蕴的厚积薄发,需要灵感的轻舞飞扬。
如何打造诗意栖居的课堂?第一,“在场”张扬个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课堂快乐生活;课堂教学中必须挖掘学科知识的人文内涵,凸显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享受爱抚与感受欢乐,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境界。
第二,具身凸显关系,让课堂充满灵性与创新。以多维的关系进行对话,产生教与学共振、情感共鸣。
师生与书本对话,融入文本,掌握学科知识,创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与他人对话中,实现经验、意义、情感的共享,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与现实生活对话中,使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交融、互补,让课堂生活化,使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获得生活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
第三,营造开放情境,让课堂成为主动探究的场所。可以从学科问题教学入手,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生活的意义。充分发掘蕴藏于学科知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赋予科学知识人文教育。
第四,构筑精神家园,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畅想的场所。从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关注人的发展,追求生命的意义;营造安全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安全的思考空间,把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