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贫困生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关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
“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遗书”后,安徽省六安市高二学生陈祎(化名)离开出租屋,称要七日内“脱离”。昨日下午,陈祎父亲陈超称,陈祎已经被找到。(9.8京华时报)
17岁的学生出走,寻死觅活地要“脱离”,从其“遗书”可知是因家庭贫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与举动。“下辈子不做穷人的孩子”戳中无数人的泪点,所幸的是,孩子找到了。但孩子回家,可以是新闻的终点,却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对贫困生,“大人们”该做些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可缺失。陈祎之所以会产生“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的心理,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是主因。他家庭经济拮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母亲又爱唠叨、抱怨,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内心只剩下了“灰冷”和经济压力。这是他对家庭失去留恋甚至是要放弃的重要原因。因此,身为父母,不要只一心赚钱,还要多用些心思在孩子身上。平时一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要,多陪伴、多交流、多关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组织对贫困生不仅要有物质帮助,更要注意精神关怀。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贫穷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同样“贫穷”。而不少贫困生恰恰容易在心理和精神上出问题,比如经常感到迷茫、无助、焦虑、忧伤、孤独、自卑和灰心丧气等。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组织在给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对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帮助他们自信自立、积极乐观、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这是学校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社会组织做慈善的高境界。
孩子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灵呵护。“大人们”应须知:关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
2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