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模式教学个性发展行政手段商榷 |
分类: 教育随笔 |
近日,受邀去某地观摩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教学活动现场。活动组织者很自豪地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流程,以及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的做法。然后实地观摩了几处学校,在私下跟一些校长、教师交流时,他们表示很担心教学效果,但这是局长的意见,必须大力推广。
结合参观和交流情况,我反复思考,能这样大面积、强制性地推广一种教学模式吗?不仅效果难以保障,而且恐怕给当地教学带来很多可能性伤害。
首先,用行政手段和局长的权利来强制推广教学模式的做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是门科学,有内在规律;也是门学问,应走科研求真之道;还是种艺术,须遵循加工、创作的艺术原则。用行政手段固然推行力度大、进度快,但很有可能干预、破坏教学规律,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组织与合理有序实施。
其次,全市范围内,从小学到高中,不分学段,不分学科,不分城乡和学校差异,强制性地要求必须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显然违背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等基本原则。即使这种模式本身是科学的,也必须结合学校、学段、学科、课型和师生实际状况来决定如何借鉴其理念而灵活运用。“一刀切”的做法,肯定有悖于各种真实情形。而且,会有那样“万能”的模式,“放之四海”皆可用吗?
再次,模式一旦固化就容易走向僵化,就可能束缚教师个性发展,扼杀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有一种教学基本模式“扶着”走,或许可以让其不至于“跑偏”。但工作三五年以后,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发展个性,培养自己教学特色,发挥个人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对教师的成长负责,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负责。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会让优秀教师失去教学风格,遏制教学个性发展。
最后,学生容易产生诸多不适应,缺乏上课激情和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业发展。学生是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其情绪也是不断变化的,每节课都面对同一模式,等于忽视了学生变化和多样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成绩提高。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学生似乎是天天听从同一台“机器人”的发号施令而被动地重复着看、听、练、学等动作,怎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吗?
每一种教学模式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不妨多学习、借鉴。但大面积、无差别、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的做法,却让人心存隐忧,其对当地教学生态和师生的伤害与不良影响不容小觑。笔者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不值得炫耀和自豪。
20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