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农村寄宿制 |
分类: 教育随笔 |
2012年9月,我国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农村教育由此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受多重因素影响,乡镇一级的学校学生数量锐减,一两个学生的学校屡见不鲜。山西省武乡县教育局局长:“全县100所小学里有58所是教学点,7名学生以下的有38所,最小的教学点只有1个学生。”(新华网 2015年3月18 日)
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持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哪些原因造成学生减少?一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镇上或县城去住了,所以,乡镇z政府驻地的学校一般学生数量有所增长,而城里的学校往往是爆满,有时是一个学位难求,可谓“城满村空”。二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不少孩子可以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迁入地就读,因此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数量不断攀升,甚至他们的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也非常紧张。三是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优秀教师少,远不如城里学校教学质量高,有条件的家长干脆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名校去就读。上述三点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是自然合理的正常情形,那么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就不可逆转,可以说是一种新常态。
当初,撤点并校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但一些地方做的过头,给家长接送孩子造成困难,也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因而2012年9月国家开始制止,地方上不再触碰“撤点并校”红线,但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人数太少,造成了教育资源新的浪费。
那我们怎么办?继续按照2012年国家要求的“只要有一个学生也不能撤校”?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顺应潮流地重新思考和规划农村学校的布局和办学模式。试想:只有一个学生、一个老师的学校如何教好所有学科并开展好各种教育活动?这些学校何去何从?我认为,可以探索寄宿制办学模式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
寄宿制学校或许是一种好的思路和办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本地生源实际,继续走“撤点并校”的路子,把留在农村的学生相对集中于几个学校,而且把这些学校全部办成寄宿制的,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服务。这样解决了“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离家过远无法回家食宿的问题,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个意义是可以较好地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撤点并校后空出的校舍可以置换成教育资产,当然也可以办成职业技术培训点甚至是养老院等;而多出来的老师可以有计划地流入城镇或者轮流去城镇支教以提升师资水平,其实师资也不会富余几个,因为农村师资原本来就紧张,何况教师年龄偏大。
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县市区和乡镇应该摸清底子,做好中长期规划,算准五年、十年和更长时段内的生源变化,这样撤点并校才不至于盲目无序,更不会给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对山东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情况比较了解,拿某县来说,高中学校共四所全部在县城,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初中一般在乡镇政府驻地,这些中学都可以提供食宿。每个乡镇有5到10所不等的小学,大都可以食宿;有的学生只在学校吃午饭晚上则住在家里。这里不存在人数过少的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很好。
写完此文后,又刚刚看到一则新闻“新华网3月19日电,“一种封闭管理且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寄宿制学校生源十分火爆,呈现免费学校竞争不过收费寄宿学校的势头。”我讲的寄宿制还是公办学校也未必要封闭管理,但由此新闻可以看出寄宿制学校的确有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当然,抓好这项工作有很多文章需要做细。比如,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对困难家庭学生可以减免食宿费用;既然是寄宿制学校,就应该配备生活老师;晚上必须有教师陪孩子在教室里自修,加强家校的沟通联系等等,这些细节性的措施必须跟上,确保好事办好;“让孩子舒心开心,让家长放心安心”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
总之,由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因地制宜,通过创办寄宿制学校来解决“两个人的学校”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路子。
20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