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爱玲的《小团圆》,当时看的时候并不喜欢,我觉得故事比较碎,语言确实是张爱玲式的,但是故事我一直不喜欢。但是过了五年,再遇到当时顺手做的书摘,我觉得这本《小团圆》真是好的小说!好在一种直白的情绪,张爱玲活过了大约一段沉重的岁月,倒是看开了,把自己都交给了读者。我非常喜欢香港作家迈克的书评,关于《小团圆》,迈克说,“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
我认为:关于李安和张爱玲,有趣的连接点是李安改编拍摄了张爱玲的《色,戒》,大约是我看到的最聪明的改编之作,没有让李安难堪,也没有让热爱祖师奶奶的粉丝们失望!
书摘如下:
http://ww2/large/56fb5d50gw1eyy0gw11fij21jk15o16a.jpg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张靓蓓 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我一回台湾就紧张,搞戏剧,我是跑得越远,能力越强,人也越开心。一临家门,紧张压力就迎面而来。对我来说,越接近生活,我的压力越大,越难以从事艺术处理,能力越低。
http://ww4/large/56fb5d50gw1eyy0hhwhorj20zk0no43b.jpg
走出伊甸园后,人类开始认识自己,因而求知与创作,知识与创作即是人类对上帝的一种挑战,也是人性的一种骄傲。在人性与神性的对立中,人要活得有尊严,就会有所怀疑,我思故我在。因此,一切知识的衍生也与痛苦相关,尤其是宗教,哲学的产生,都跟人的磨难密不可分。
我一直觉得喜宴很荒谬,很假,它是一种社会表态的仪式,其实跟婚姻没什么关系……喜宴的形式虽然荒谬,但人投入的感情却是真的。
中国人造词很有意思,“恩爱”,恩和爱是扯不开的。
中国人讲厚道,就是装糊涂,各取所需,当然没法完全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各退一步。这种中庸之道为多数人奉行。原来古典教养下的人在生活里就是如此行事,只要过得去,大家就睁只眼闭只眼。
爱玛·汤普森说,“人面对痛苦要身怀敬意,并向其学习。”
http://ww4/large/56fb5d50gw1eyy0i3b4poj20dw0jdadm.jpg
这次经验之后(《冰风暴》),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品,应该是超越时间跟地域的限制,它具有这样的本质,除了做到特定性,一定也拥有一种持续性,全面性以及概括性,才能触碰到很对人的内心,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http://ww3/large/56fb5d50gw1eyy0ikisj5j20zk0j477v.jpg
我以为美国梦有两个。一个是富兰克林所主张的self-evident,自明的真理,主张追求生命,自由与幸福的权利是神圣且不可否定的,人人有权实现梦想,自我实现(Self-fulfilment)。另一个则是being left alone,独孤,疏离。人有独处的权利,我不想理你时,可以不理,你不要缠着我,这是彼此尊重的基础。
从《梁祝》到《卧虎藏龙》,其中就有着东方式幻象的循环(Vision-circle)。它不用于西方,西方是以冲击,不平衡的方式宣泄出来,原先的感觉可能没有那么强烈,它继续夸张,拉大冲突差距后再加宣传。中国传统戏剧处理情感结局的方式则常常将之升华,使用的手法有声东击西,有反扑,有会意,有假借,有暗喻等。
http://ww2/large/56fb5d50gw1eyy0iz2u12j20zk0euq69.jpg
http://ww3/large/56fb5d50gw1eyy0jal0cfj20sf0fcq6c.jpg
http://ww4/large/56fb5d50gw1eyy0jo2kvuj20zk0jxq7w.jpg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薄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这才知道死亡怎样了结一切……现在一阵凉风,是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
马路上两行洋梧桐刚抽出叶子来,每一棵高擎着一只嫩绿点子的碗。春寒,冷得有些油腻。她在路上走,心情非常轻快。一件事圆满结束了——她希望,也有点怅惘。
她像棵树,往之雍床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
之雍别过头来吻她,像山的阴影,黑下来的天,直罩下来……九莉忽然觉得整个的中原隔在他们之间,远得使她心悸。
她写了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她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是石癌,想道,“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
当时的彩色片还很坏,艳俗得像着色的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树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
http://ww1/large/56fb5d50gw1eyy0kl0ug2j20zk0k0dk6.jpg
http://ww4/large/56fb5d50gw1eyy0ni0imbj20zk0k00x4.jpg
张朴
作家,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在BBC实习工作。出版文集《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仿佛,一场告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