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那些被分解和凝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影音 |
http://s15/middle/56fb5d50gc084b675f07e&690
《贾宝玉》这部戏,讲的是一个长不大的人,一直在探寻自我的故事,即便是芳华流逝,爱情耗尽,生命轮转后,你发现如若你自己是困兽,困守在时空和生命的两难境地里的时候,任何人都是“贾宝玉”,但是却并非每一个人可以成为编剧黄咏诗,导演林奕华心里的那一个“贾宝玉”,因为这部戏,主题似乎是贪婪的,由林奕华悉心灌注凝聚的“贾宝玉”单从性别来看就是二重的,忽男忽女,而基于《红楼梦》古典文学里的故事情节又是可以借用到其他时空,并且和当下的社会,文化,流行符号嫁接成一个“怪胎”的,这个“怪胎”从西方当代舞台剧的发展流程里可以找到很多对应的文本作品——我并非在讲,林奕华的戏是模拟西方当代先锋或者后现代戏剧,我只想说明,故事真的不是《贾宝玉》的重点所在,重点是,你从这个戏里看到了多少个自己,你又能否回溯自己的青春,走进自己从未被剖析的内心呢?从这样的观看角度进入,《贾宝玉》中,被何韵诗饰演的“贾宝玉”似乎是当下的一个快乐“小王子”,长不大的懵懂,一旦经历了青春爱恨情伤的阵痛,忽然长大,又瞬间苍老遁世,荒芜的人生,又似乎是很张爱玲的,世间剩得下的就是那一份荒原般的流离怀想。《贾宝玉》从我的内心来看,是凋落,是自我探寻,配合了一些周旋着的,始终困扰着我的人生命题,这些问题其实也出现在林奕华的其他作品中。
《贾宝玉》以三小时多的时长被很多文化元素塞满,满到在有一些“场次”里,你必须全神贯注,听完演员快速的台词,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犀利,好玩,幽默,直接,同时又很解构。林奕华惯常的打破舞台剧里单一叙述体的方式依然被贯彻良好——这正如我们当年看了很多先锋电影,去掉蒙太奇,去掉故事,去掉干扰我们思考的服装,灯光一般,是有着创作的原始冲动的,也是我最在意的,所谓一个文艺作品的风格,少了风格的作品,不仅会流于浮华,还会损害文化作品自身的品性,好像林奕华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种创作性的工作。就内地和香港来看,内地话剧界的孟京辉的戏让人可以瞥见舞台上的各种心思——人物角色富有张力的一种诗意,充满力量!而林奕华的心思似乎在于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的变迁,流行文化的介入,谐谑的成分则带有辛辣的鞭挞意味,对倒,撞击,推唐。同样喜欢把西方现当代舞台剧的很多手法拿来编排到自己的戏剧中,又以东方社会的心态,文字,情绪,态度铺展开来,造就了东西文化比照和互相借用的一种crossover的效果。举一个例子:《贾宝玉》里,我们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看到不同空间的对峙,主角的内心想象,以及主角站立于现实中的戏剧场景可以被同时放置在一幕舞台中;一个角色同时被几个演员分别饰演,形成多层多元的“分离”效果,人物和个体被切割开来,剖析和审视的效果。但是这些手法又被林奕华变得有趣味,多媒体的运用,投影,流行歌手的流行演唱,对于不熟悉西方现代话剧,舞台剧的观众来讲又裹挟着那些随手拈来的快乐和幽默来,变得极易被观众吸收。
所以,我觉得《贾宝玉》的好处就在于在文艺被滥用和“装B”流行的当下,所有装b的行为都被放大和嘲笑了一番,在跨越“贾宝玉”前世,今生,未来的剧本创作中,人生和情感被忽而高涨的快乐充溢,时而被生离死别的悲情笼罩,跨越轮回的境地,亦可以渐次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我看到被林奕华包装了的旧物,古中国文学,比如《红楼梦》,和他以前的很多戏剧创作,比如从《西厢记》里找来的外壳,闪动着一种优美的符号学意义:只有这些和我们内心情感最为贴近的文字,文学,东方情态最具备说服和亲近的效果,空洞搬弄西方文艺理论与手法无疑是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我向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保持着遥远的敬畏心态,总觉得它们是客,远远坐在客厅的一角,张望着,没有情绪上被撩拨的很多巧合。但是观看《贾宝玉》,古典词赋的美态打动人心,那几首经由何韵诗唱出来的歌词,自然有落花流水的很多伤感意味,荼蘼,繁花,苍凉,上下几千年,悠然况味,惘然于心,自然是可以让人潸然落泪的抓不住moments,似乎对应着英文里的一个表达fleeting
moments,邵华逝去,徒然自我,时空荡涤的尽头,你究竟是否可以成全自己呢?
我热爱林奕华的戏剧,基于这些细琐的感动,小的物件,舞台上的一种“去时空”感。我记得《贾宝玉》开场舞台上放置的一排高跟鞋,女人物件,散落的浮华,被规整放好。提着装满往事的箱子,演员倒退步入舞台,倒带的人生,女人的大衣,时装骚里展示的那些煽情,浮夸,诋毁,名利,所有小细节被堆积串接起来,形成一个大气场——如磁石一般,吸附我观望人生里本来不可能完美的状态,叹息过程,烂漫自我,青春散场,如何走出内心的那些封闭阴霾,内心既然充满了阴霾,就应该坦然面对,无俱无畏。我爱林奕华舞台上那些服装,一看就对味。最爱的自然是何韵诗出场着的白色Céline
2011 Summer
上装,我觉得,好多时候,很多人,很多事情,很多审美就是如此这样可以遇到,可以叠合,可以让人会心了然,我最近越来越相信人生中的serendipity,这件Céline
2011 Summer白色上衣一出,自然是分外感动!
那日演出开始前和林奕华导演聊天,为我的新书采访他,他说了很多依然引我思考的东西。联系到《贾宝玉》,我觉得他说创作的落脚点很大一部分是要做一种review,我们到底有没有勇气去做这个review?把时空,过去,现在,未来都拿出来审视,把内心的欲望都拿出来审视,看到一个缺点和优点并存的自我,你更加坦然自己的生命承载,身份认同了吗?到底,我们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Please,请不要再称呼define《贾宝玉》是“穿越剧”了!这个概念真可怕,你到底在害怕当下的什么呢,一定要“穿越”到过去吗?《贾宝玉》舞台剧的很多概念和手法,和滥市的“穿越剧”概念没有丝毫的关系!
Please,《贾宝玉》的群像十二金钗,每一个女演员都是林奕华的“宝”,请为她们的演出鼓多一次掌。何韵诗的舞台剧经验亦成长了,我看她是一个如此豁然开朗的演员了。
前一篇:此生,金门大桥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