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都稿件·张震岳

(2007-07-13 00:00:01)
分类: 外快
《南方都市报》2007年7月14日,B11版  娱乐鉴证科
昨天到今天,我一直放着张震岳的新专辑《OK》,耳边有着穿山越岭的声音,张震岳从太平洋彼岸吹奏来的风情,在略微散漫的R&B节奏中制造一种忧伤的氛围,整张专辑,按照他这个“台客”的标准来讲,反而有唱闽南语的效果,被拉长了的青春,到了青春尽头的时候,自然就能唱出一些无奈和风过后的一种真实。
是的,真实——这是《OK》这张专辑给我最初的印象,准确的说,像我这么挑剔的人,精神麻木到难得被一张国语专辑打动——打动的意思是一个人坐在路口,抽一根烟,在酒吧等一次艳遇,或者做一次绵长的爱,我幻想热带鱼的影子在房间的墙上自由游走,张震岳终于让我有了一些梦游的勇气。
主打歌《思念是一种病》是唱给我的,才女蔡健雅和阿岳的合作,在简单的乐调外延伸着孤独的落寞,歌词的直白,被阿岳唱出一丝怅然若失,这样的歌曲,放到夜晚的电台节目里,三分清醒,七分喟叹,歌词的开始,“出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一辈子有多少的来不及/发现已经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恍然大悟早已远去……”我们到底有多少自省的勇气呢?青春过境,上周,连杨德昌都去了,在我光影烂漫的青春岁月,我在雨夜坐了四个小时,看异常青春的残酷物语,现在此情不再,此物不再。当“思念真是一种病”,我们真的是愿意大病一场,万水千山的纵横,轻舟过了万重山,看来“我们总是在抱怨事与愿违/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
《你说有个女孩》对应了仅有的阿岳式摇滚精神,适合在去机场的路上听,每次旅行,我会在飞机上看窗外的浮云蔽日,在城市的咖啡店坐下,拿出相机拍下一个瞬间的背影。“往机场的公路上默默不语/车窗外的景色充斥着信心/就象一场电影一幕幕在播映”,下次旅行,我一定带上这首歌。
至于《路口》有民谣的意思,这张专辑太平淡,姿态坦然,说说大实话,发发小牢骚。我觉得我们始终在“路口”徘徊着,多一点点的勇气,也许我们也就开阔天空了。同名主打的《OK》是阿岳惟一一次的愤怒,隐藏在RAP中的愤怒很OK,愿生活都OK,这是内心的一点期望,过了26岁的年轻人开始老去,说话的时候,左顾右盼而言他?我觉得25岁前的梦想有点力不从心了,当我们把一切祝愿都成人化的时候,大概就会说说OK吧,OK——是一个无奈的词,也是一个讨巧的词,他说明张震岳和我历经的“恋爱初体验”已成过眼云烟,当你认为一切都OK,一切还能将就着,大概你内心真的一面湖水了?那些还在自讨苦吃的年轻人,抱着梦想,一路愤怒,但也一路老去……
《孤独的夜哨》则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台客”,一个年轻一点的陈升,一个嬉皮一点的陈升,当然陈升也是嬉皮的,阿岳的方式更放松,是槟榔的味道,这首《孤独的夜哨》唱着“花莲”,直抒心意,恰似一丝台南夏天的微风,撩动我们的心房。《小星星》也有这样的效果,和胡德夫的沉重相比,张震岳把自己身上的文化根源保存完好,再作一番浅吟低唱,他把这些利器,齐齐发射,制造伤痕无数,却也云过无声。
《OK》的风格总体显得不是很张震岳,不出位,不太摇滚,不愤世嫉俗,还找来MC HotDog和侯佩岑玩RAP,我想起了张震岳是一个滑板少年的hip hop形象,这次的专辑封面却套上成人西装,这种crossover只是一个暗示,外表的成熟,裹挟了太多妥协,但是不变的真诚透过音乐可以抵达心灵的彼岸,漫过时间空间,即便遥远,穿越的过程依然美好。到了《再见》时分,才能牢牢记住彼此的脸,“我不回头地走下去……”——这话是鼓励,是真情,是一个期许,也是一次告别。
 
就像我和我朋友的生活一样,总在挫折着,承受着打击,写一大堆没人要的文章,还是执拗地写着,写给生活,写给自己,写永远没有人看的文章。最近什么事情都不顺,我开始怀疑开始的决定,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我希望有人有事可以暂时把我搭救一次,我不想在夜里听着忧伤,感叹过往,像COCO说的,我们就差一点点勇气,一点点也好……
PS:多谢尔东尘,这个文章本来没有要登报的准备,但是我把这个稿子给了以前工作过的报纸和“南都”,结果显而易见。我在这里非常气愤地要说说,以前我负责一个版面叫“榜样”,负责介绍CD和电影,其实和“南都”的“重案区”版面相似,但是每次的选题都被“强奸”,被删改,经常做好的选题被强大的新闻淹没,最后到了制作“榜样”的时候,版面紧张就只能自觉让位给新闻,其他固定版面在平时能按时出,我的“榜样”最后就不了了之!做得异常不顺,现在我偶然翻下这家报纸周六的“榜样”,以前和读者互动的环节没有了,我以前每周要去音像店给热心读者拿CD,间或登载一些读者的精彩言论,像以前我在大学做音乐节目和听众培养友情一样,现在这个“榜样”就是高高在上的一个“榜样”。而且已经开始介绍电视剧了,扩大了受众范围?成都读者的水准大概就是被这样培养出来的,至于你要做的一些概念,根本通不过!这些概念,拿到广州,北京,上海,我不用解释,在成都,彻底放弃!
按照段二的说法,《南方都市报》真是称头,都是都市类报纸,每次“南都”的大手笔就会得到成都某些报纸的模拟,做事也讲风水,也得看合不合八字,八字不合,就byebye,太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