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十年·采访二

(2007-07-02 12:09:05)
分类: 香港
6月30日晚,我在成都的街上一个人走着,贤文同学发来短信,说和他女朋友在看香港回归的报道,他说你的思路应该在《阿飞正传》的巷子里走着吧?我反问,“报道很LEFT,就特别好看吧?”
此前,香港《大公报》的杉杉同学约我的采访,本意在向大家介绍重庆,香港两地可以比较的有意思的吃耍地点,因为两个十年,毕竟唏嘘,我和杉杉之前沟通好,也是想在采访中透露出两个城市的风格迥然,自有特色之处。这个稿子,原本计划在6月30日推出,一拖再拖,到了今天在《重庆晨报》第二版登出,已经从先期杉杉向我抱怨的遭遇“强奸”预计到了,面貌和目的全不对。
为什么川渝媒体喜欢把新闻事件“本地化”呢?重庆难道要攀附上香港,才能显示大都市的魅力吗?同样的报道在以前我工作的报社也屡屡发生,成渝的“自慰”感相当优越,10年之后,香港以及香港人的思变力依然值得敬重,而内地城市追赶的不应该只是城市景观而已吧!
把我和杉杉的原稿登出来,以免我无法回重庆见朋友!
《重庆vs香港:两个十年》
来来回回往返在香港,重庆间,两座山城的地理质感让人产生一种时光和空间的倒错感。当我在重庆坐着公车穿越长江大桥的时候,江对岸的解放碑,高耸的楼房散发出一种生机和迷幻感,10年前的重庆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低矮的平房和待建的大厦被浓雾弥漫了,整个重庆都是灰蒙蒙的,但是如今,直辖10年的重庆像一个一直在奔跑的年轻人,有一身用不完的劲儿。这种生机在我夜晚坐在尖沙咀,坐在维港边看对面中环时感觉到的生机相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比照,如果有太多巧合,那么香港回归十年和重庆直辖十年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因为做香港电影的研究,在香港,就比较注意这座城市在文化形态上的独特性,以及于香港电影外散发出来的城市质感。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歌曲,港产电影以及TVB电视剧席卷内地,让香港和香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香港的顺利回归,让香港本身的魅力持续不断。重庆因为得益于直辖的优势,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最早开通个人自由行的城市,真正让重庆和香港的距离缩短了许多。显著的例证是,在香港,以川菜系列延展出的巴渝特色菜馆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和重庆的麻辣特质还有差别,但是这种餐饮文化的蔓延也间接说明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风情在香港的风生水起之势。
两年前来港,比较注目以前在学校做香港电影研究时,研究过的香港电影。基本上是按照香港电影的叙述来看待香港和游走香港的。其实觉得重庆也是一个很适合拍摄电影的地方,那种层次分明的城市建构造成一种错落感,而远观高楼林立,近看风物庞杂,这点和香港也很相似。
我第一次到港,就兴冲冲跑去尖沙咀的弥敦道,到了当年王家卫拍摄《重庆森林》的地方——“重庆大厦”,被王家卫当年拍出名声的“重庆大厦”已经被开发,散布在周围的印度餐馆售卖正宗的印度菜,留下东方殖民地的一些蛛丝马迹。不过自己去尖沙咀,一般会去加连威老道逛,在这条售卖潮流衣饰的街道,总让我意兴阑珊。熟悉这条街道还是因为王家卫,在《2046》里面,王菲对着木村拓哉说了几条街道的名字,“呢度係加连威老道220号,从堪富利士道入去,千祈唔去梳士巴利道哦”,如果有下文,估计木村肯定会迷路的,尖沙咀毕竟是王家卫的地盘:)不过,加连威老道上的那家回旋寿司很好味,每天夜晚11点也有人在排队进场,我有时候喜欢到加连威上的利时商场逛,淘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饰品,那是香港年轻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你还可以间或和商家侃侃价,大家聊聊天就成了朋友。

不过,个人更喜欢夜晚去旺角,要是你要买波鞋,也最好去旺角,因为香港的波鞋街就在那里,奶路臣街,花园街附近你可以慢慢淘你喜欢的波鞋。现在我一般会和朋友搭地铁到旺角,从朗豪坊的地铁出口出去,直接逛逛朗豪坊,“通天扶手电梯”让人有登天的感觉,大屏幕上播放楼上年轻人自弹自唱的实况,餐饮,shopping一应俱全。I.t以及其他香港潮牌都可以在这里一网打尽。十分省时省力。此外,我喜欢到旺角的信和中心买CD,和大型的专卖场HMV比起来,信和中心的CD要便宜点,而且日本,韩国最新的CD这里都有,还能淘到王菲,或者张国荣等等经典的老CD,这里有几家店售卖日本原版杂志的店子很有人气,同时还售卖珍藏版的明星海报,信和中心绝对是那些喜欢香港流行文化的朋友必到的地方。

http://photo8.yupoo.com/20070702/142556_1282403333_m.jpg
相信,大家都认为香港是一座不夜城,但是一般的shopping mall关门都比较早,10点,11点就打烊了,和上海差不多,所以所谓的不夜城就是指一些酒吧等等夜场。香港人一般工作压力很大,下班后喜欢吃饭,周末约朋友唱K,也是一种很流行的放松方式,在香港唱K的费用和内地差不多,而且在旺角一些年轻人经常聚集的唱K地点,经常有“套餐”时段奉送,很划算。一般来讲花69港币就能从夜晚8点唱到12点。
我和一个香港朋友在山东街上的旺角电影院看过夜场电影,这里很旺,晚上经常11点还在排队买票进场。其实,传说中的香港中环兰桂坊并不是很有特色了,因为这些就酒吧人已经很多,经常很拥挤。我更喜欢往半山的方向走,坐上那条著名的“扶手电梯”,到香港的SOHO区去夜莆。其实,之前香港没有什么SOHO区的,不是因为纽约,伦敦有了一个SOHO 区,香港就有了SOHO区,这个SOHO是因为香港有一个“好莱坞”,中环后面有一条“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荷里活”是“好莱坞”的港译),而荷里活道以南的士丹顿街、伊利近街以及利街一带就因“South of Hollywood Road”的地理原因取South和Hollywood的头两个字母,简称为SOHO区。这里是这几年勃兴的香港“美食联合国”,一家家风味独特的异国餐厅依山而居,沿着扶手电梯向上生长,在这里有古巴,意大利,尼泊尔,希腊,泰国,中国,法国,墨西哥等等美食,而且价格中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其实,在这一带没有成为SOHO前,就经常成为香港电影拍摄的场景:当年的《重庆森林》,梁朝伟住的寓所,窗外就是扶手电梯,那时那个寓所是摄影师杜可风租住的地方,临时让给王家卫拍电影了;《美少年之恋》中,吴彦祖和冯德伦邂逅的画廊就在这里,而吴彦祖工作的那个警局也能在这里看到,就是荷里活道上。新片《明明》开场不久的追逐戏,《跟踪》里的场景,镜头也划过了这里。

 

重庆的朋友来港会问我,到香港要去逛哪里哪里,到哪里买东西,其实香港作为亚洲经融中心,自由港的效应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香港的关税低廉,造就了进口化妆品,高级成衣价格便宜,这是吸引很多内地朋友来香港购物的一大因素。而在香港,你能感受到贴心的服务,香港人的忧患意识比较强,因为香港地少人多,竞争激烈,所以在香港人心里,做一份工就要对得起这份工,所以香港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都很高,一般在商店买东西,都让人倍感温馨,能体会到优良的服务。至于我经常光顾的时尚小店,店主都是一些年轻人,自我的时尚感觉很强,按照香港人的说法就是很有feel,大家买卖东西也是交流时尚心得的时刻,熟络了,大家就成了好朋友,可以一起行街,饮食,唱K。年轻人的交往在香港没有太多的包袱和戒心,在我看来。
香港近20年受到日本文化影响,香港服务行业把日本商业中的细致舶来,融入到自己的服务行业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在香港,买家居用品,我喜欢去MUJI无印良品,简洁舒适的设计理念深得我心。在香港,由于经济发达,时装周期比较短,所以经常遇见打折。不过,现在比较喜欢去人少安静的地点逛,比如到了铜锣湾,会从SOGO直接转到百德新街上,再转弯到京士顿道,这里有一家很大的Agnes b,是我十分钟爱的品牌,还有一家大型的i.t,如果你要买礼物给朋友,可以在i.t上面的吉之岛店为朋友搜罗便宜的东西;京士顿道上还有一家A/T也是日本大热的低调品牌,至于年轻人喜欢的adidas original在这里有家两层的店也很不错。如果买打折的名牌,我推荐大家去鸭梨洲海怡半岛的JOYCE WAREHOUSE,在海怡半岛的海怡工贸大楼11层,从金钟公车站坐车到终点,沿途经过中环,上环老城区,一个拐弯就看到车窗外都是海了,购物和观光一举两得,真是一种享受。尖沙咀海防道的新港中心,4楼的I.t打折卖场也能让你买到便宜的东西;弥敦道上的美丽华商场的地库M.O.D长期售卖打折奢侈名牌。

http://photo6.yupoo.com/20070702/143448_704163305.jpg 不过转眼十年,香港回归,问到香港人,还是觉得十年的变化很大,虽然远眺中环建筑,基本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拆掉了以前中环的天星码头,政府在进行新的填海修路工程,让整个香港处于一种积极建设的浪潮中,这点重庆也如此,自从重庆直辖后,基础设施简直不断,让整个重庆的城市外观大为改善,现在下飞机,经过江北,能看到未来10年重庆更加繁华的身影已经若隐若现了。说到以前的中环码头,还是很怀念,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当晚就从尖沙咀搭天星渡轮到了对面的天星码头,这种香港最传统的交通工作,见证了百年香港的风云沧桑。以前,中环天星码头上的旧钟楼,以白色绿色为基调建造,准时报时,小小的码头上,傍晚就有从中环下班回家的人来来往往,海风袭面,我在这里等过朋友;坐15c巴士去太平山底;和很多张国荣的粉丝一样,转身抬头可以看到文化东方酒店;看过烟花;在旁边的皇后码头拍过照片……现在这里都被拆掉了,新修的中环码头很大,很新,但是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包括10年前回归之夜,众多港人在这里观望烟花的陶醉。

 

去香港,一定要尝尝港式的甜品,在川菜系列里,没有吃甜品的习惯,不过,香港因为受中西文化影响,一般吃完主食后都会点一份甜品。吃早茶则有点像是我们在内地吃小吃,分量小,花色足,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许留山”和“满记”甜品都是很大众的推荐,好吃价平。想起在重庆,也有很多有特色的食肆,满足好吃嘴们的需要,比如解放碑的“好吃街”,小火锅,酸辣粉是传统和经典的重庆小吃。而最新改造的沙坪坝磁器口,你可以尝下地道的“冒血旺”。重庆南坪的南滨路成为现在打望重庆夜景的最好场所,晚上约几个朋友到南滨路的酒吧,小聚,看对面的重庆夜景,星星点点,也是很惬意的事情。此外,在解放碑,新改造的洪崖洞也有很多重庆小吃,上面的一家川菜馆叫“顺风123”,食肆装修环境不错,坐在这里吃川菜,还能远眺整个长江,很重庆,也很现代。吃完了川菜,还可以在旁边的星巴克坐坐,买一个有重庆特色的马克杯做纪念。

此外,我很喜欢逛香港的书店,香港租金昂贵,所以书店一般都在楼上,香港人习惯将香港书店称呼为“二楼书店”,自己最喜欢逛中环德已立街的PAGE ONE,在二楼的窗户边看楼下的人群,晚上8点,9点在这里翻看国外书籍和杂志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楼下是打扮入时的男女,正好相约去兰桂坊。在铜锣湾时代广场9楼,九龙塘又一城都能找到这家书店。因为在这里能买到我喜欢的香港专栏作家的书,还有和全球同步上柜的时尚杂志,比如英国的《I-D》;法国的《Purple》;日本的《东京流行通信》等等,都是空运到港,这里的设计类的图书也很好。此外,我还喜欢一家叫KUBRICK(库布里克)的电影书店,位于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KUBRICK成为现在香港文艺界一个重要的“文化集散地”。书店取名于电影大师库布里克,一看就知道是地道的电影书店。明亮宽敞的店面一分为二:一边是层层叠叠的书,墙上有电影《改编剧本》中尼古拉斯·凯奇躺在床上看书的巨幅剧照,书以电影为主:文学、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电影文化时装音乐杂志,如台湾的《诚品阅读》杂志;另一边则是悠闲自在的咖啡厅,可以边喝咖啡边看各类杂志。 
其实,重庆解放碑的“经典书店”在整个重庆知识文艺界也很有号召力的,现在搬家到“纽约,纽约”大厦负一楼,“经典书店”定期举行的书友会,也是重庆一处难得精神场所。

 

在城市生活的精致和细节,城市环境等方面,重庆和香港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直辖市重庆在大踏步前进,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更加让人期待的十年!

(以上图片均拍摄于2005年,4月,6月,香港)

(张朴 Chris,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供职于媒体)

 

刊登的文章如下(大家看标题《看着解放碑,品味香港中环》就知一二了):

http://photo8.yupoo.com/20070702/131005_186690403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