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玉:I live as 42

(2006-11-12 17:39:49)
分类: 外快
10月,香港《号外》杂志创刊30周年,封面人物是张曼玉,杂志一路人马杀到巴黎,专门拍不很靠谱的张曼玉,我说不靠谱说因为和一些传统时尚杂志要张小姐穿高级成衣摆pose不同,这些照片叫“巴黎偷窥张曼玉”,是巴黎阳台上的曼玉侧影,是一双黑色袜子陪衬的高跟鞋,听得见踢踢踏踏的样子,有细心的朋友把这期杂志的宣传广告拍了下来,那是在“油麻地”地铁站,10月我在香港的时候怎么没有留意到呢?心生想念。这些不靠谱的照片出自不靠谱的夏永康。
http://static.flickr.com/114/295186314_5580321e03_m.jpglive as 42" />
但是,前天,曼玉又现身上海,大家又是唏嘘得很。《号外》的记者坐在曼玉在巴黎的家里,坐着一起饮下午茶,大牌记者刘天兰战战兢兢问,“你现在很介意过生日吗?”,曼玉诧异,我今年42岁,“I live as 42,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我觉得一切都很自然。”于是,鱼龙混杂的时尚颁奖典礼上,眉来眼去的小孩子面孔很嫩,五花八门的女模特镇不住场子,镜头偶尔扫扫坐在台下的张曼玉,她和梁家辉坐,小声交谈,前面坐了嘉玲姐,油头灰面,衣服颜色黑是一样的黑,感觉谬以千里。我是说,今年有两次张曼玉在华人娱乐圈里露面,4月香港国际电影节,然后是前天的上海,都是中性的西装打扮,她已经放弃了晚礼服的耀眼夺目,还是让自己舒服点最好。仔细看,曼玉的黑色小西装,袖口那么大和硬的黑色材质,很特别,打底的白色衬衣是笔挺的,这个女人在法国变得很诚恳,“在过去的演艺生活中,我亦有爱上过同性女明星的时刻,只是那样一刹那……”前晚,大家就只想等曼玉上台,听她沙哑的声音说点话,但短促,低调,和她身上那件黑色西装一样。

大概是上周的《南方都市报》,我翻来林奕华的文章《曼玉》来看,峰回路转到一九九二年,关锦鹏完成了《阮玲玉》,这时正好要做一个15分钟的短片,找来林奕华编剧,这个短片叫《两个女人,一个靓,一个唔靓》,主演是张曼玉和箫芳芳,三天时间,完成短片,《阮玲玉》剧组就飞去柏林领奖了,不过当时,张曼玉并没有亲身到柏林领奖,只是这个短片像是一个时间谱系,三年后箫芳芳就以《女人四十》当上第二个柏林影后,所以《两个女人》是两大柏林影后破天荒的携手,九二年在胶卷上留下的芳华正茂。像林奕华这样一直在感叹时间的人,我很喜欢。他回忆有一次在巴黎的咖啡馆看着“穿粉篮色毛衣的张曼玉翩翩而至,又试过一身黑在柏林为看电影来回奔波……”

大概,这20年,是张曼玉成长为香港ICON的20年,也是纠结了整个香港大时代的苦痛欢喜的20年,这个时候,才有意味被拿起来不断回味。
 
PS:06年10月《号外》30周年纪念刊首语
回到1976
文/曾凡
剛好30年,好吧。讓我們回到1976。
而我們傾向塑造神話。一個輕輕如也的1976。
那時,大家都年輕,就如城市的年齡,像嬰孩的跳脫。
在那個南方的小島,或者我們要把這不起眼的年份與城市的命運扯在一起,於是有了這個傳奇。
長大後的人要找回一個根,無論那根是如何事後加工也好,是的,好好歹歹是個源頭。
七十年代於香港的重要性,是那麼一整代人的想像與實踐,同時也事過情遷。
當我們喝一口酒,娓娓道來,你總會感受到那種尤如彈珠玩偶失落的淡淡情懷,像年日煙遠,但其實相當貼身。
就在今天,有人開始感到失去了什麼,那些什麼,原來是在那一年的前前後後開始擁有。
那個宏偉的敘事相當振奮人心,幾件影響這城市命運的事件與人物在這一年遇上了。
1976那波灁壯闊持續十年的「運動」結束了,香港本土精神或身份的確立,難道不是那同一個1976?
當然,六十年代的年輕人氣息是鮮明的,但我們說的,是中產、精緻、國際化。
一種土生香港人的成熟期,一種自己要為自己發聲的時機。
或許,在下一個三十年之前,趕緊起步之前,讓我們縱情一次,風花雪月的一個月份,窮極奢侈地邀請了各地友好,為這城,用我們的方式,HAPPY一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