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见恨晚

(2006-03-30 18:29:36)
分类: 影音
生大概有很多相见恨晚的时候,有一部好电影说的是相见恨晚的事,《迷失东京》。男主角到东京拍广告,女主角陪摄影师丈夫到了东京。但是他们迷失在了这个东方的繁华城市里。光怪陆离的东京城市,怎么不让人迷失呢?
那座有些妖娆的城市,充斥着奇装异服的日本青年,酒店落地窗外是东京有些帝国的壮观景象,但是,行走在东京的这两个人却太孤独了,美国文化在遭遇东方文化时产生了离心的效果。他们明显不属于这里,所以可以坐下来谈一谈,听听爵士乐,然后忽然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京印象,火花已经擦出,但是彼此都不讲出来,这点倒一点不像美国人,像日本人,然后相见恨晚和告别。
 
《迷失东京》的名字叫“Lost in Translation”,一点不和东京沾边,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了东京。语言的藩篱造成交流的障碍,但是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内心的孤独,孤独的时候是人最为不设防的时候,很多电影把主角的相见恨晚的故事安排在异域的城邦。《迷失东京》对于美国人来讲有一个讨巧的故事,虽然传统了点,但是放到东京就很有卖相。说不定,美国人看着东京的街景,就有种出走的冲动,这应该也是一种相见恨晚。真的,看着日本人制作的娱乐节目,简直受不了,日本人基本上虐待狂和被虐待狂,所以现代东京太寒冷了,男主角面对那位叽叽歪歪的日本主持人,一脸茫然,所以他只能和那个研究哲学的女主角走到一起,一起在东京找乐子,萌发对于彼此的依恋。谁不期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遭遇一场艳遇呢?就算是相见恨晚和带点绝望。
 
但是,我和一部电影相见恨晚的感觉来自另外一部和东京有点瓜葛的电影——《寻找小津》,这是一个电影大师写给另外一个电影大师的情书,文德斯在什么时候是否也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呢?大概是当他偶然撞见了一个日本人——小津安二郎的影像时。
《寻找小津》满是遗憾和缅怀的态势,文德斯很喜欢小津的《东京物语》,但是80年代的东京已经让他感到错愕了,文德斯来到了东京,拍摄这部“寻找小津”的纪录片,他努力寻找当年小津镜头下的东京印记,寻找的结果是“无”——一如小津在他的墓碑上什么都没有刻,只刻了个“无”字一样。80年代的东京已经非常西化了,街头青年全部是美国猫王的打扮,他们在东京迪斯尼外的空地上大跳disco,城市地铁交通纵横,晕,文德斯很头晕。麻木的东京人沉迷于打弹珠的游戏,有一个镜头,文德斯把镜头长时间对准这群打弹珠的日本人,平静,木讷,没有表情……《东京物语》里的寒暄和眼泪,文德斯一直想在今日的东京找到的东西,未果。
《寻找小津》,文德斯亲自上阵为自己的电影做讲解,像是给电影配的音乐,樱花三月的东京,年轻人聚集一起,照相——这是文德斯唯一遭遇的熟悉东京印象。樱花飞了一地,文德斯的镜头是诗化的再现,缓慢和有点游移,他也很怀疑和失望,在他心中有一个纪念的丰碑,在他看来,小津是自己电影旅程中的一个老朋友了,一个导师。所以这次的寻找多少是怀旧和感激的。东京的雨水打在出租车的车窗上,被路灯印出黄的色块。
 
大概,有很久没有看文德斯的电影了,我之前很怕看文德斯的电影,不是单一的闷,是那种文德斯般的镜头审视,那种“一次”般的凝视感,让你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相见恨晚意味着遗憾和伤感,还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结果。有一个写电影的人写过在文德斯的《德州巴黎》里,女主角金斯基以一个“绝望”的背登场,她的背就是文德斯一种凝视后的结果——太绝望了,孤独,被背对的感觉,是一种遥远的姿态,拒绝的,基本上等于死。
我幸好看了《寻找小津》,文德斯也很温暖,学会了像文德斯一样絮絮叨叨起来,因为相见恨晚的直接结果是你变成一个倾诉狂,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感受,当然文德斯还把《寻找小津》献给了自己的父母。
 
但是,东京,绝对是我一生中要去一次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