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靖国神社简介
(2022-07-24 13:11:50)分类: 随笔杂谈 |
要想了解靖国神社,就要首先了解日本的神道教以及神社。
神道教,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本土宗教,最早出现于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后期。
神道教是多神教,特别崇拜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同时也崇仰自然万物以及各种神灵。
神道教认定首任日本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天皇皇族就是神族,天皇皇统就是神统,而大和民族就是“天孙民族”。
神道教信徒众多,截止到2016年3月,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9200余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的73%。
神道教徒祭祀神灵的宗教建筑,就叫神社或神宫。
神社是神道教的信仰中心,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图腾。
日本的神社与中国的寺庙不同,一般不设香火。参拜者只须净手、投币、拍掌、合十、摇动麻绳,让麻绳上的风铃发出响声即可。
日本神社很多,截止到2016年3月,日本共有81000多座神社,平均每1550人就有一所神社。
其中最多的是,约10万座祭祀财神和农神的稻荷神社。最古老的出云大社、严岛神社。最重要的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供奉德川家康的日光东照宫,以及近年引起诸多争议的靖国神社。
下面就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下靖国神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靖国神社(やすくにじんじゃ)的前身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创建的东京招魂社,旨在纪念在戊辰战争中为废除幕府、天皇亲政而阵亡的“天皇军”军人。
而当时日本关于祭祀战死者的传统是在“御灵信仰”的基础上友好地祭祀战死的敌人,和在“怨亲平等”的原则下不分敌我一起祭祀。
而所谓“御灵信仰”指的是,那些在现世因为权力斗争而遭受屠杀的死者的灵魂,很可能会怀着怨恨回来报复,现世之人出于恐惧,便为了消解怨恨而祭祀这些死者的灵魂。
1879年,东京招魂社改名靖国神社,“靖”意为“安定”,“靖国”意为“使国家安定”。靖国神社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二战后,成为独立宗教法人。
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专门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日本军人。如今,在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的靖国神社里,供奉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二战,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
战死者灵位具体数据如下:
戊辰战争:7751
西南战争:6278
甲午战争:13619
占领台湾:1130
义和团事变:1256
日俄战争:88429
第一次世界大战:4850
五三惨案:185
九一八事变:17176
抗日战争(1937—1941):191250
太平洋战争:2133915
总数:2466532人
在这里,除了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是日本的内战以外,其它的都是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就是说,靖国神社供奉了2452503个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战死的日本军人的灵位,其中包括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冈洋右、永野修身、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东乡茂德。外加大约2000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灵位。
这就是中国、韩国、朝鲜等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东亚各国,对日本屡次提出严正抗议,屡屡引发外交危机的原因所在。
另外,靖国神社为了彰显其所谓“御灵信仰”和“怨亲平等”的传统原则,除了供奉包括二战战犯在内的日本军人以外,还供奉着包括明治维新“叛徒”和在伊拉克战争中战死的各国军人在内的“万方诸国战殁者”,以表明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是属于合祭所有超越国界的战争牺牲者的“正当”行为,绝不仅仅是为了祭拜那些日本战犯。
东亚各国,对于日本的普通公众去参拜靖国神社一般不持异议,但对于包括首相在内的日本政要频频去参拜靖国神社表示抗议。因为即便是合祭“万方诸国战殁者”,也不应该包括二战战犯在内。应该把那14名甲级战犯和2000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灵位全部移出靖国神社,才能平息中、韩等饱受日本侵略的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
遗憾的是,日本无视周边邻国的抗议,自1945年8月至2022年4月,仅历届总理大臣,就亲自参拜靖国神社多达72次,而其他的政要、阁僚和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的次数,则年年不断,绵延不绝,数不胜数。
日本政要年年参拜供奉着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表明日本政府缺乏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正在急速地向右转,正在滑向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轨道,正在走向万劫不复的亡国之路,其政治后果非常严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