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因参与编写一本基金方面的教材,迫使自己把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史又重温了一下。虽然其中不少事情曾是自己亲历或至少也算个见证人,但日常忙碌之际,是无暇钩沉往事的。历史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同时,有些东西常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尘埃落定,真相已横亘于前,许多的迷雾昭然若揭。
说到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之历史,主要还是开放式基金那点事儿。述及国内开放式基金的发轫,就不能不提到华安,而提到那时的华安,韩方河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除了编教材,近来另一件事也让我又想到老韩。华安股权调整完成后,原总经理俞妙根改任了董事长,华安公告称将在全球范围内海选新的总经理。我在华安打工时经历过两位总经理,一位是老韩,另一位便是现在的老俞。华安是我迄今为止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单位,所谓日久生情,事实上无论在不在华安,自己觉得对华安的事总是会多一份关切,在华安将迎来第三任总经理之际,自然会想到华安的前两任老总。
我在华安的岁月主要是老韩的任内,一直到06年的10月份,记得当时我正在浙江发基金,公司突然急电我返沪,后来才知是老韩犯事了。和老俞共事的时间不长,但老俞的真诚和平易近人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俞那时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励精图治,这几年华安稳中有进,老俞功不可没,这次荣升董事长也是众望所归。
提到老韩,事过境迁,一时也无从说起。他缔造了华安,辉煌一时,但同时也将这艘巨轮引向了暗礁密布的险途。然而,历史归历史,在审视新中国开放式基金发展之途时,有些人不管你想不想提及,却总是绕不开的,老韩就是一位。你可以不认同,却无法回避。
不管怎么说,华安早期的成功主要还是老韩之功。有人说老韩并非懂投资的行家里手,甚至当初还搞不清A股和B股的区别,我觉得他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他的判断和胆识上,或源于直觉,或秉承运气,但成功就是成功,数据摆在那里,毋庸置疑。1999年底我应聘华安时老韩是面试人,当时正值第一次互联网热潮,记得面试时我提及将来国内基金也可以搞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没想到老韩饶有兴趣地盯着这个话题问了许多,并说我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好网站,并筹划华安的电子商务业务。对此我略感诧异,要知道当时的基金都是封闭式基金,基金公司的业务中根本就没有销售或市场的概念,第一只开放式要到2001年才出现。说决策领先也好,说老韩直觉准也罢,后来华安业内首建电子商务部,在基金的网上销售上确是领先了同行一大步。
老韩是爱才的,当时也颇有些伯乐的水平。在招人面试这类事情上,那时老韩基本事必亲躬。那时华安能聚集一批业内菁英,也是其识才的佐证吧。有件事情当初印象就较深,一位员工考出了CFA,公司给了万元奖励。一位华安早期的员工曾这样评述那时的华安:华安那时聚集了一批风尘仆仆而来的年轻人,大家风华正茂,互相磨砺,一起从事着开拓性的工作,当时大家一起搞的不少开放式基金业务规则直到现在还在沿用。那时激扬的青春、开拓的感动、压力下的责任感、挫折中的憧憬等等,一起装订成了华安岁月里大家共同而单纯的梦想...。常言道有什么样的人,就能出什么样的活儿,2001年9月,华安如愿以偿地发行了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我认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后来华安表象上是盛极而衰,其实人才的不断流失是主因之一。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华安确为业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那时华安被戏称为基金业的“黄埔军校”。
老韩的成功和悲剧始于同一个源泉,也许他本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但巨大的成功迷惑了他,改变了他。在上国投时期的老韩据说能和同事切磋游戏谁打的分高,在华安初期的老韩,我们有时还能在食堂里碰到他,一起共进午餐。但后来按流行的说法就是“严重脱离群众了”,甚至整个上午在公司都见不到他。在华安,当时他是威严的舵手,华安成功时他是领路人,但他居高临下的严厉,让公司很多人生活在仰视的疲劳和战栗的敬畏之中,很多员工都怕在公司被老韩遇见,更没有人敢去问他:华安的船正驶向何方?
老韩没能走到底,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华安的损失,甚至是基金业的遗憾。老韩的华安已成往事,历史除了结果,许多的细节终将慢慢模糊,多年以后无法辨别。有许多事情人们不愿再去提起,真相有时看上去不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