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募基金基金经理专题报告基金销售费用杂谈 |
阳光老鼠仓?
至少有几万名身家百万级以上的富人们非常爽快地为第一批一对多买了单,但我相信,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产品,甚至记不住基金经理的名字。不过,这批“吃螃蟹”的投资人中,却有一个惊人相似的心理预期,就是一对多几乎可以稳赚不赔。
投资人的盲目信心首先来自于基金公司对其业绩的宣传。确实,许多公司派出了一些历史业绩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甚至是王牌选手来操作首批一对多。但是始终不要忘记,公募基金追求相对回报,一对多追求绝对回报,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由公募基金转投一对多的基金经理能否顺利完成这种转变呢?我们看看历史,在2008年市场的深跌中,24支公募出身的私募经理管理的基金平均跌幅为33%,其中11只跌幅超过40%,这当中不乏原公募中的明星大腕。正如阳光私募领军人物之一,淡水泉的赵军说的:“经历过2008年那样熊市洗礼的中国基金经理,才开始真正理解绝对回报”。私募的基金经理们已经为自己的转型交足了学费,而一对多的基金经理们,有多少能通过这场残酷的考试,我们尚不可知。绝对回报,一座高高矗立的险峰,并非所有人能够成功飞跃。
更让我吃惊的是,许多人将一对多看成公募基金的“阳光老鼠仓”。理由很简单,私募规模都不大,几个亿而已,基金公司为了超额业绩提成,或者至少为了面子,只要动个小拇指,用旗下公募的资金托一下,自然可以确保一对多的旱涝保收。以本人10年的基金公司从业经验来看,这种“阳光老鼠仓”的可能性很小。公募和专户基金经理分属不同的部门,有严格的内部隔离墙,在“基金经理负责制”的普遍前提下,有谁愿意牺牲自己的业绩去捧红他人?再从公司层面来看,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既是公司业绩品牌的起点,又是绝对的现金牛,高管们愿意去做“丢西瓜捡芝麻”的傻事吗?
毫无疑问,从业绩而言,一对多会造就出一批新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大部分,会回归平庸。
近期投资策略推荐:
一对多,基金业的新宠 | 专题报告 | 2009-10-15 |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亮点评述 | 专题报告 | 2009-10-14 |
震荡市中股票型基金获取超额收益——基金9月报 | 月评 | 2009-10-12 |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值得中小投资者关注 | 专题报告 | 2009-10-12 |
节后市场有望企稳回升 | 基金周报 | 2009-10-09 |
现阶段可建仓封闭式基金 | 专题报告 | 2009-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