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金财经券商qdii中小投资者杂谈 |
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审批加速,各类产品加速扩容;小“集合”产品模式正在设计和讨论中,老大难的电子合同问题证监会也在广泛的征求意见之中;而来自《财经》杂志的消息称新集合理财产品将取消存续期和规模的限制,同时券商可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是仔细观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似乎还是有些问题:投资经理更换频繁,老产品遭遇客户大规模的赎回,销售模式与销售渠道屡屡打不开局面等。
与此相反,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一对多”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与这两者的火爆局面相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为介于公募和“一对多”以及私募之间的起点在10万的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是否有其发展的空间?
一、券商股票型集合理财产品业绩表现
券商的理财产品通常分为股票型,混合型,FOF,债券型和QDII,剔除QDII和债券型,其他3类产品的业绩很类似,好买选取了股票型集合理财产品作为分析的对象。下表为股票型产品的业绩,我们把这9只产品的整体表现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同期沪深300作了一个直观的比较。
细观上表,可以发现股票型产品一个明显的特点:比较抗跌,上涨不足。8月份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沪深300下跌24.22%,公募基金整体下跌19.43%,私募基金下挫8.80%,而股票型整体跌幅为13.18%,大幅跑赢大盘和公募,仅次于私募基金;而在近18月里,沪深300累计下挫了39.45%,券商股票型理财产品同样是战胜了大盘和公募基金。由此可见,股票型产品的防御“功力”还是比较深厚的。
再回来看近6月和近12月的数据,这两个阶段股市都处在大幅反弹之中。近6月,沪深300上涨32.23%,公募上升了23.57%,私募平均上升19.19%,而券商股票型产品的上涨幅度为17.43%,处于4类产品中的末位;近12月的情况和近6月是一样的,股票型产品仍位列倒数,而且差距随着大盘的走强而越拉越大。
所以券商股票型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很明显,下跌确实比较抗跌,但是控制的不如私募基金突出;上涨过程中动力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大盘和公募基金,也落后同样以控制下行风险著称的私募基金。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券商向来有追求绝对收益的传统,见好就收的情况较多,在今年以来的上涨行情中,有些券商一直保持相对谨慎,加仓并不明显。二是券商理财产品的投资经理变动过于频繁,没有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二、优秀产品仍可关注
具体到单只产品,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的业绩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在近1月,该产品以6.26%的下跌位列第二,在9只产品中仅逊于刚开始建仓的东海东风3号,好于以防御著称的私募平均8.80%的跌幅;而近6月,近12月,近18月,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分别取得36.06%,18.93%,4.90%的骄人业绩,名列前茅,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它是9只产品中在近18个月里唯一取得正收益的产品,可以说是中金股票型集合理财计划的旗舰。而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尽管不敌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但是在攻防两端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值得投资者关注。
与私募动辄100万、200万甚至300万的投资起点相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门槛一般定位在10万。券商集合理财在下行控制上还是很出色的,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中小投资者,仍是值得重点考虑的投资品种。而券商如能在资源和人力上向资产管理这一块倾斜,部分优秀产品的未来值得期待。
近期投资策略推荐:
震荡市中股票型基金获取超额收益——基金9月报 | 月评 | 2009-10-12 |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值得中小投资者关注 | 专题报告 | 2009-10-12 |
节后市场有望企稳回升 | 基金周报 | 2009-10-09 |
现阶段可建仓封闭式基金 | 专题报告 | 2009-09-29 |
“一对多”产品渐入常态 | 专题报告 | 2009-09-29 |
资金分流高峰已过,市场节前有望企稳 | 基金周报 | 2009-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