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八百年
(2009-11-03 06:17:48)
标签:
剑桥800年房地产大学城杂谈 |
剑桥大学成了十月底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这期杂志对这所大学的评价是:“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除了这份杂志,作家许知远亦在香港亚洲周刊发表文章,描述他对于这所世界著名学府的观感与思索。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剑桥大学”在异常嘈杂的中国传媒现场中,倒也成了一次新闻“事件”。
原来,2009年,是剑桥建校800年。传说800年前,一群学者为了躲避殴斗,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建立了剑桥。除了悠久的历史,璨若群星的知识与思想巨匠,诗情画意的中世纪建筑,今天到过剑桥的人们印象最深刻之处,恐怕是种种叫人瞠目结舌、异常古怪的规矩: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日期聚在一起就餐谈论学术,用餐时学生坐低桌,教授坐高桌;在正式晚宴(Formal dinner)上,就餐前院长总会念一段拉丁文,虽然现在剑桥自己的学生能听懂的也不多;还有,毕业典礼上的黑色学袍,其长度、袖子、丝带、帽兜、扣子等部件都会因学院、专业、年龄和学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穿着这些长袍的毕业生,都要去握校长的手指,每人一个……拥有古老建筑和奇闻异事的剑桥,咋听起来,很像哈利波特就读的魔法学校。
在我看来,看似奇特的方方面面,其实质是一个大学对于自己独立地位和历史传统的坚守和宣扬。正是通过这些仪式,每一个从剑桥走出的学生意识到,“我也成了剑桥历史中的一分子,分享着牛顿、达尔文、拜伦的荣耀。”
对真正进入到剑桥生活中的人们而言,奇怪仪式背后,是普世性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信念。借用剑桥讲师刘瑜的话,剑桥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大学:“思想自由,风景优美,学生努力学习,老师努力教书。”不过,这样的大学在中国当下,只能是个梦想。
许知远写剑桥的那篇文章题目是《剑桥的模样》。我和国内大多数人一样,都无缘一睹剑桥的模样,但是对这个世界著名学府,却也不会过分陌生,因为我们身边,有不少东西以剑桥命名。比如,在我生活的大学城附近,一个以“剑桥”命名的房地产项目正在建设中,据说这个项目以别墅为主,会以令人瞠目的价格出售。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大学城所产生的一系列“地王”,针对大学城内开发商业房地产项目,将让大学城的夜晚只有学生和富人而没有大学老师,校园文化无从谈起的质疑,有一种声音特别响亮和刺耳:大学就应该是世外桃园吗?
有意思的是,剑桥也是个大学城,距离伦敦很近,据说房价高企,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说这是一个只有学生没有老师的“城市”,更没有资料说,剑桥的夜晚,只有学生和“成功人士”。真实的情况是,“剑桥的土地几乎都为各个学院所拥有,学院不会把自己的产业出租给夜总会,更不要说色情场所。”
当然,今天的中国,没有一所学校可以与剑桥相提并论,但问题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有没有走在成为剑桥的路上?按照今天的模式发展下去,数百年后,中国能否拥有一所名副其实的自己的“剑桥”?新近去世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中国正在走历史的三峡,也许,在他预言成真,中国驶出三峡之日,这块土地能够真正拥有有一块“人与书籍互相支持,智慧与情感携手并行,思索成为一种热情,辩论因痴迷而意味深长”的守护灵魂之所,而不仅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以剑桥命名的房地产项目
本文刊登于新京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1/03/content_2511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