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8:30,故宫博物院将为“地球一小时”活动关灯。同时参加活动的还有巴黎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伦敦巨眼摩天轮、悉尼歌剧院和曼谷大皇宫等国际地标。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城市的机构和个人将参与这一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从2007年开始的,由于宣传做得好,形式感强,它得以在中国迅速普及。几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加重了国人对环境的担忧,所以“地球一小时”更加引人关注。熄灯、节电、低碳、环保,是这一活动想表达的主题。有些人甚至提出了烛光晚餐、仰望星空等方案,为这个活动增加浪漫色彩。
但也有些人提出了质疑,去年欧洲就有电力公司表示,瞬间大量的熄灯开灯,可能会造成电网瘫痪。当然到现在没有电网瘫痪,因为活动选择在周末,节省的是民用电,民用电只占用电比例很少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地球一小时”的宣传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
北京曾经公布过国家机关的年均耗电量,达到了每建筑平方米85度多,人均则达到3000度以上,商业设施就更多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每平方米年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真要节电,该从大户入手,远不是关一个小时灯所能解决的。
至于照明节电,很多城市都把力气花在推广节能灯上。不过,这又给了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机会。普通老百姓能分得清楚混合粉、卤粉、三基色乃至LED节能灯的区别么?但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是的确存在的。节能灯泡比普通灯泡贵很多倍,其节约原理,是把电费转移到购买灯泡的费用上,算下总账来,要比使用普通灯泡便宜。但问题就在这里——除了商家搞出许多词汇概念忽悠消费者以外,还有大量假冒节能灯充斥市场,它们的寿命连一个月都不到。南方某省会城市工商部门曾经统计,节能灯有六成不合格。北京也曾经查获过大量假冒节能灯。
一个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很容易,地标建筑加盟、市长支持、公众人物做代言即可。但是一个城市要真正走向低碳环保并不容易,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来说,还要整顿市场秩序,改变公款用电中大手大脚的习惯。工作繁琐而艰难,不能在黑暗中浪漫一小时,就认为万事大吉,尽到环保责任了。没有,远远不够。
宣传没错,作秀也可以,但不可以仅仅热衷于此,而这正是部分环保主义者的误区。搞形式主义,忽略环保的艰巨性,只要求普通公众自律而不肯从社会环境上下功夫,这些都可能把环保活动引入歧途,也是今后应尽力避免的。
补充一下,我能做到的环保的事情:
1,塑料袋不乱扔,攒着,尽量重复使用。
2,尽量不开车,远途基本坐公交和城铁。
3,不浪费粮食,老吃剩饭。
4,夏天能用电扇,不开空调。
5,废旧纸张、饮料瓶等不乱扔,收集起来卖废品。
6,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不使用电热水器。
7,很少购买新服装。
8,洗衣机排水接下来,冲厕或拖地用。
9,曾经购买过怀疑有三聚氰胺的牛奶,没扔,浇花了。
我就不参加熄灯活动了。
新的资料补充,28日法制晚报报道:昨晚8:30,故宫
鸟巢等陷入黑暗,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北京电力公司数据显示,关灯前一分钟与8时35分相比,全市供电负荷降低1万千瓦,占全市用电量的千分之几。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电力不能储存,用户临时性关灯,不会减少生产成本,只会造成电力的浪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