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看有个宏图三胞电脑卖场打暑期促销广告,叫做“考得好,就要买电脑”。心里觉得有趣,世道变化太快,难道电脑也要成为考得好不好的标志?
再想想这一段关于网瘾与电脑的争论,真觉得这事儿应该说说。
卖场的口号没错,不过我倒觉得,真要奖励孩子,考的好不好都该买电脑。那是对孩子努力过的肯定,告诉他或她,父母未以成败论英雄,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形象没打折扣,彼此都应该有信心。
我算是考得好的。1985年我高考,文科,六门考成553分(满分好像是640分)。据说是全北京第七,朝阳区第一。我没考证,出了考场就去玩了。二十四年过去,我到现在都没对过标准答案。觉得实在没有意义。
那时候没电脑,要有我爹妈估计会买,这事儿办得挺长脸。我爹妈那次给我的奖励是,给了我几百块钱,让我独自下江南,苏杭上海南京什么的,走了一圈。那是我头一次独自出远门。这次旅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上大学的几年,又去了广东,还去了西藏。因为我扬言了好长一段时间去西藏,结果真去了,我实习的单位最后接收了我,连工作都有了。当时我的领导跟我说:“你能说到做到,这让我们感觉很重要。”
说这么多的意思是,下决心开阔眼界真的很有必要,它可能会带来意外之喜,所谓独木桥,有可能变成很多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后悔啊遗憾啊都没什么用,关键是未来。考试结束了,一切皆为既定事实,孩子苦熬若干年,考得好光荣,考不好也光荣。就冲能熬下来,给台电脑就值。
更何况,电脑也不全是玩意儿。写字看书,接触世界,全得靠电脑。它是工具,犹如纸笔尺子,或者是望远镜,这几年尼葛洛庞帝为什么纠集上一帮大企业,拼了命地研制推广XO笔记本?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电脑”。那些穷困的孩子有幸坐在电脑前,世界大不同。我想,能上网就是有希望。
说回到高考,参加过的人,可能都会抱怨高考灭绝人性。我在1991年的时候,采访过当年国家教委负责考试的领导,也是抱着怨恨的心态去的。可采访过后发现,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公平的选拔机制呢?举孝廉显然是被否定的,因为举孝廉会导致更大更快的腐败,更多的人连机会都没了,那结局就是社会崩溃。
所以,高考存在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家吃苦受累花大钱,去争夺那些名额,得到机会固然可喜,没有得到也不要丧气。眼界开阔,机会可能会意外降临。让人性从灭绝状态回来吧。回来了,才可能继续生活,可能继续前进。
又有家长会发怨言,考不好就是上网上出来的。聊天玩游戏,能不影响学习吗?
我想说的是,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也有考不好的,所以电脑不是祸根。同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电脑已经作为一样人人都知道,而且影响生活的事物存在着。
所以,回避不是办法,你得带着孩子去面对。学会面对电视机了,面对手机了,也要学会面对电脑。今后可能还要面对更多的东西。依靠什么“坝”,依靠回避,都不可能起作用,每个人都该努力学会控制与甄别。玩什么物都可能丧志,别全怪在电脑身上。
所以,既然考好了该买,考不好更该买,那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和肯定。再说,在家用电脑上网要方便安全很多,时间也容易控制,比去网吧要合算,要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