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传媒这行的,任务是传播信息,我们上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过,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没有一条:自我标榜性。
以前在报社带新记者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你看到什么了,问到什么了,你就写出来。别废话。有的记者写文章,老喜欢把“我”挂在嘴上,动不动就写“记者看到”、“记者听到”什么的,我说,这就是废话。不是记者看到听到,难道是电线杆子看到听到的?
还有些娱乐记者,喜欢花大量笔墨写找到明星的过程。什么打了多少电话,发了多少短信,找了多少次经纪人,费了多少口舌。这个也是自我标榜,看,我多卖力气啊?我对明星多熟悉啊?等等。也有一种可能,是凑字数,因为真正采访到的东西有限,写不够一大篇儿。
当一个媒介中人,是不该总把自己放在前台的。你只是一个转述者,让读者看到你的字,听你的声音,而不是琢磨你这个人。你成明星了,那你还有空报道新闻吗?你肯定“心神不宁”了。无论是记者编辑,都应该安于隐身幕后。公众记住新闻,忘了你,你才是成功的。
可惜的是,“记者看到”、“记者听到”现在都成了新闻记者的口头禅了。我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心说这股碎嘴唠叨的风儿是从哪儿刮起来的啊?后来终于明白了,是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经常这么说。后来,报纸的记者也这么说了。
当然,这只是细节。时代不同了,你一定要强调你看到听到而不是梦到的,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既然提到电视台了,我就不得不多说几句。这几年来,电视台某些工作人员搏出位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心思不用在正道上,业务水准下降是必然的。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罗京是好人呢?重要的一点是他低调。平时他在的时候,不觉得,每天他都说话,每天大家都听。他突然不在了,大家就会想,哎呀,生活中好像缺了什么。这就是低调的力量。低调是可以成功的。你看故宫颐和园长城会说话吗?可它们在那里,就是力量。它们不像那些新楼盘那样天天在手机里发小广告。可你把它们挪走,那这个城市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可惜,这个道理,好多电视台的主持人啊、记者编辑啊,或者制片啊,都不大明白。所以呢,有些人憋着劲儿地想把自己闹出位了。今天这个嘴里漏风,明天那个秀秀香车豪宅,打哈欠的,说错字的,宫外孕的,吹神医的,搞谍报的……你说这是一新闻单位吗?
当然,天天在观众面前露面,成公众人物了,有些事情身不由己,能理解,也不是不能出错。可问题是,这些绝对不能成为主流啊。人们一想起央视,首先不是想起做了什么什么好节目,而是那把大火,这就是失败。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主动找题材玩炒作,把公众忽悠得一头雾水之后,自己可能还满不在乎呢。您说您是一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说话就这么没谱?那您教出的学生能是什么样儿啊?
做传媒的人,可能会变成公众人物,但就算是了,也还是做传媒的,千万不能把自己和娱乐圈混淆了,不能可着劲儿地往镜头前面挤,挤不上去了还想点邪招。传媒人的成功,是要靠公众信服的新闻报道,而不是靠巧言令色。你不学习了,不钻研了,不提高了,就想着出名,那不和那些只唱了几首歌,然后就搔首弄姿出绯闻的小明星等同了吗?咱不说跌份儿吧,至少算是改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