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我有一个朋友所在的杂志社发生了变故。原因是,这本杂志几年来处于亏损状态,老板归咎于内容。而编辑部主任,也就是内容团队的负责人,就杂志风格和办刊方针,与上司产生了分歧。于是,老板决定拿人,编辑部主任辞职,他手下一干编辑也做鸟兽散,老团队散伙,老板请来的新团队走马上任。
我的朋友业务能力比较强,是少有的能留下来的编辑之一。现下没有失业是种幸运,但她却感到很难过。首先,是原来熟悉的环境不见了,其次,是她原先约好的稿子全作废,业缘上的损失比较大;最重要的一点,新团队进入后,对以前的“老人”有一种蔑视的姿态,换句话说,新团队的“胜利者”心态很明显,指手画脚,动辄教育群众,感觉像接收大员。
这种心态当然能理解,忍忍就过去了。让我的朋友崩溃的事情是,新团队给了她一份杂志的栏目阐述(PPT文件),要求她好好领会,做出细节设置。我的朋友在看这份阐述文件的时候,无意中点开了它的属性,标明该文件制作于三年前。她当时就晕掉了,三年前的文件,是为现今这本杂志量身定做的么?难道这个新团队,就拿着一份制作于三年前的文件,忽悠成功了她的老板、干掉了她以前的团队?
从看到那个制作时间开始,她就认定这个新团队不是一个负责的团队,这种情绪当然会表露出来。最后,她无法与新来者建立顺畅的关系,不得不走掉了。当然,有本事的人在哪里都能上岗,她很快找到了一家新杂志,干得还不错。
类似的事情最近又发生了,在另一个领域。还是某公司,还是有一支公司所倚仗的20余人的业务团队。但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这家公司总的业务在萎缩,老板便从海外请来了新的CEO,新人上任,大刀阔斧,原有的业务团队将不存在了,采取的方式,仍然是新团队入驻,老人中佼佼者留下,但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所以,这几天,老团队的人心里不好受,未来的命运无法把握。
换手如换刀,老板的选择并不能说错。但很多情况,并不一定是人造成的,这一点老板心里应该清楚。金融危机,大家的日子可能都不太好过,换了手了,就保证一定能成么?恐怕也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杂志换手以后,迅速走向崩盘,最后不得不停刊的事情。当然,如果新团队负责任、有想法,也可能能成功,不过这也得看运气。但拿着旧文案办新杂志,恐怕是不成的。
所以,在这里,我得跟老板们说句话。现下生意不好做,更需要耐心和耐力。有的老板,一心就算钱,今年不能比去年少,或者和同类企业攀比,不如意了就怪罪下属。其实任何买卖,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市场铺垫、扩展。日进斗金当然好,但代价是必须有的。当老板,不能像谈恋爱的毛头小伙子,一但觉得对象不如意了,就哪儿哪儿都觉得不对。要知道,原来的团队至少是忠于企业的,而不是忠于钱。他们中一些有想法的人,已经在业界崭露头角了,应该视为公司财富,连孩子带水泼出去,不像是要建百年老店,更不可能有连贯的企业文化,当然,以前的质量能否延续,可能都存在问题。
整改不良风气可以,剔除一些不适合的人员也可以,但若以公司的大动荡,成“建制”地换人,不像一个成熟企业的做法,也是对老板本人以前选择的否定。这个事情,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做。更何况,这会很伤害老员工,他们不能参与公司的决策与管理,唯一能做好的是本职,一直把个人的命运和公司的前景联系在一起,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突然被抛弃,又会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当然,老板大换血,有情可缘,毕竟赚钱不顺畅,谁都可能急。在这个环节中,特想说的,是所谓的新团队。某些所谓新团队的头领,因为以前有成功的经验,所以膨胀得可以。其实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成功,自己够聪明勤奋是一条,重要的还有老板的理解与支持,允许犯错误,允许赔钱,允许花时间。没有上级信任,谁都不可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谁比谁就高明多少,更何况老团队有问题,新团队也可能有问题呢。
大家都是打工的,你拿了他人的饭碗,动了别人的奶酪,千万别以为自己多牛。要知道,张三的今天,有可能是李四的明天。没有胜利者,大家都同命。
以下是我对一些新团队的看法:
首先,来自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之类的空降兵慎用。即使他是业内翘楚,也可能由于不熟悉本地情况翻船。一定要确认,他对本地市场情况是否足够了解。
其次,高调的团队要慎用。这样的团队往往有一大串辉煌的经历,问题是,这么辉煌的人为什么老跳槽呢?
第三,一定要看清楚,团队头领是个热衷业务的人,还是个希望拿高薪的人。喜欢高薪的人,往往会主动强调他以前在哪里能拿到多少……这种人不会忠诚的。
第四,好朋友介绍的团队要慎重,因为好朋友有可能是在为另一个好朋友找工作。
第五,号称自己主意特多特有创意的慎用,特别是,他如果很不屑地对以前的工作全盘否定,更要慎用。靠点子忽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圈子里,谁比谁傻多少啊?
其实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团队为企业所做的策划、文案,是不是很符合企业情况。
看文案的时候,别忘了点击属性,看看这文案是什么时候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