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过开书店来着,做了一圈市场调查,结果把我吓着了。小门脸的书店,赚钱都很难。即便规模到了风入松那样,也只是勉力维持。贺鹏飞在传媒大学那一带开了书店,前半扇是咖啡座,后半扇卖书,结果饮料钱占了流水的一半以上。去问开在学校附近的小书店,卖的都是专业书或者教材,一般的书卖不动。
到了小区里就更惨了,天通苑一家家小门脸,最后都得靠出租影碟才能维持生存。前几年还有好几家,现在去,也基本看不到了。
买书的人少了,有几个原因,一是大家习惯在网上阅读了,网上的还大多是免费的。就算收费,看完一部小说顶多也几元钱,远比书来得便宜。第二个原因,人们买书一般不爱去小书店,要么去王府井书店或者西单、中关村的图书大厦,显得自己特有层次,特有文化,其实是因为那里货全,找什么大多能找到,真的找不到,就真的是不好买了;要么在网上买书,送上家门,免了搬运之苦不说,还能打折,新书都有七折卖的。
大家希望省钱,可以理解。这些年来书一直在涨价,比如我上学那阵,一本厚书也就10元钱出头,前几年呢,一般是20多元钱,到了去年,定价20多的书就少了,一般的书,都在30上下,有的到了40多元。所以,拿40多元钱买本书,的确会有很多人感到肉疼。但拿40元钱看电影肉是不疼的,因为电影看完就过去了,书一直摆在那,时刻提醒你花了钱。
书涨钱,主要是涨在纸张上。比如一本书的定价是30元,那么纸张和印刷费要占去15到18元,作者能拿到2.5元到3元,出版商能拿到3到5元,剩下的,是给销售商的,也就是书店、网站的。所以打折的书,就是各个环节少挣,作者、出版商、销售商都少拿点,把钱省出来优惠读者。
作者拿钱的道理就不多说了,靠这个吃饭呢。出版商要承担印制的成本,也就是说,得先垫钱把书印出来,是有风险的,万一书卖不动呢?基本上得出版商担着。至于销售商,人吃马喂租店面,也有成本。要是网上书店,还得配货送货呢。这些算下来,书到底贵不贵呢?
其实对于真正爱看书的人来说,好看的书,多少钱都不贵,不好看的书,花一毛钱都觉得贵。
但有的人咬死了不买书,那也没办法。
不买书的,可以在网上看,的确便宜不少,甚至不花钱。但有一条,就没有坐在沙发上,或者坐在咖啡馆里,或者躺在床上阅读的乐趣了。我有时候喜欢泡澡的时候拿本书,很舒服,或者睡觉前拿本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坐在电脑前,时间长了,头晕眼花,容易串行,对身体也不好么。当然比起书价来,多些辛苦也是值得的。看你怎么想。
现在掌上电子产品也多了,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上网啊啥的。可问题是,那东西不便宜啊,上千块钱的东西,顶多用两三年,比买书贵多了。而且,这一类阅读的盈利模式,大家还在摸索中,整个环节,都还没什么利润,我们作者,把作品卖给运营商,也是半卖半送的,能维持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能看到最新最好的作品,都值得怀疑。要是再让什么梦网之类的记点花帐,多花钱不说,还生气呢。
就有人说了,不买书环保,省纸啊。又错了!消费电子产品比消费纸张更环保么?我看未必。
买不买书,采取哪种阅读方式,是个人的自由。我这里就是摆摆帐,大伙看看乐呵乐呵就成了。其实我最怕的一种人,是既不网上阅读又不买书还偏偏特想看书的人。没错,我说的就是信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人。
这里呢,就有个误区。袁枚把书借给什么人了?是借给和他以前一样穷的黄生允修了。收入少,买不起书,去借书,没问题。我还给贫困学生捐过书呢,给我们小区图书室也捐过。问题是,要是袁枚自己不买书,到处去借书,有人借给他么?买得起随园买不起书?到处借着看?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方面我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以前攒了不少光盘,就有不少朋友,住了新家,买了碟机,就到我家去翻光盘,说借去看。有的人借走了,就此杳无消息,有的人还了,但还得不对——因为他去谁家都借,自己分不清楚了,就给还乱了,所以,造成了我家有的光盘重了,有的却短缺了。最后呢,有很多我自己淘来的碟,还没有看,就无影无踪了。
书也是这样。费好多年攒齐了一套,借出去了一本,大半年不还,或者干脆就没消息了,我心里不别扭么?我是重新买还是不买呢?就算想重新买,原来的版本没有了,或者什么版本都买不到了,那我怎么办?
肯定有人说我犯抠,书又不是什么值钱物事(又不嫌贵了),至于吗?
至于,真的至于,我很在意很在意。从我家拿书走,就像拿钱走一样,抄家一样。
有一部分书,我是主动借给朋友的,因为我觉得他们读这书合适,有意思,主动拿去的不心疼。还有一部分书,是被动流失出去的,令人痛苦而且沮丧。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所以,诸位,养成买书的习惯吧。不要随便向别人借书……尤其是你觉得别人的书不值钱的时候。开口借本书,也许是件随便的事,但对有的人来说,却是件很为难的事情。
当然,有些人不买书,可能是觉得书多了没地方放。没关系,看完了可以送给我,我不嫌多,而且什么书都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