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切莫成“春梦”

(2008-03-25 11:51:34)
标签:

《红楼梦》

80后

文化

分类: 猫看片儿
 

 

由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请了8位“80后”年轻人作为编剧。他们有的是影视编剧,有的是网络主编,还有的是大学在校生。8人中只有编剧统筹顾小白为男性,他认为:“我理解的《红楼梦》,讲的是执着。”

新版《红楼梦》的确是个烫手山芋。在一系列的运作之下,这个山芋还在逐渐升温,越来越烫。和选拔演员相比,挑选编剧则显得更加神秘和突然,8位80后一夜之间接过改变这部鸿篇巨制的重担,着实让人有点意外。
我们不能否认80后的才华、热情以及认真,相信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会拿出十二万分的努力去完成创作。只是,面对这样的巨著,80后是否有足够的人生体验、经历,去突出与升华作品的主旨,是否能展现作品的悲悯与厚重?这的确是让人悬挂的事情。现在社会热捧青春作家,但对于文字创作,年龄与阅历的确不可忽视。
李少红导演希望更多年轻人接受新版《红楼梦》,出发点是好的。但让年轻人接受是否等同于只让年轻人作编剧?这之间应该打一个问号。顾小白理解,《红楼梦》表现了一种“执着”,可“执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种大厦将倾前的混乱与迷茫,那种美好生活与爱情即将失去的无奈与悲伤,真的就能用“执着”来概括吗?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新版《红楼梦》的运作过程——从全国选秀到更换导演,从80后编剧到运用特效动画,甚至其中的“情色”部分都有讨论,可以说形式上的东西做得很足。但公众却很难看到对内容与作品主旨的探讨。虽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红楼梦》,但就中国观众对这部小说的熟悉程度而言,《红楼梦》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抛开红学家的画地为牢当然必要,创新与颠覆也应慎重;学会商业运作固然可喜,核心的理解却不该迷失。
当然,现在班子已经搭建,创作已经展开,有些意见提出来为时已晚。只是希望制片方和导演在摄制过程里,更加精心,更加踏实。做大部头,更要低调,有稳重的心态。曹雪芹穷经皓首毕一生心血完成的作品,千万别改成一场青涩的“春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后的暴风雪
后一篇:山西人有耐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