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家杨延康西藏文化 |
分类: 猫村闲聊 |
这篇文章发表在刚刚出版的<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第2期上
杂志的主编是罗浩,他自己也是个摄影家
图片的拍摄者叫杨延康
突然想起最近很多人在照片上作假
感慨,人和人的境界真的不一样
那个苍老和年轻的地方
我对西藏的印象似乎永远停留在风尘仆仆的沧桑感之中。那列新开通的不能抽烟的火车,以及那些打扮得很小资的旅社,修建得一尘不染的广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排斥的。那不是西藏,那是商业的城市,那和沉稳的、安详的西藏格格不入。至少,那不是我的西藏。
我又看到了我的西藏,在杨延康的照片中。我看到了苦难和沉重留下的痕迹,那些布满皱纹的面孔,那些狭窄的、肮脏的街道,以及虔诚的、简单的生活。我还看到恶劣天气和高山峻岭也压抑不住的磅礴大气与生机勃勃:高高飘扬的经幡,夸张的姿势,广袤的天空与草原。是的,我们都管拉萨叫阳光城,但阴郁的天空中,冲破云层的阳光,才是西藏的阳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西藏的解读,但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正一点一点蔓延开来,那就是把去过西藏,当作一种值得炫耀的资历。来到八角街,就好比在纽约乘坐过地铁,在巴黎泡过咖啡馆。随着西藏旅游的日渐发达,这样的炫耀显得越来越浅薄。是的,西藏不是度假胜地,不是小资的砝码。西藏是要用心去读的,要站在西藏人的角度上,去感觉体味他们的思维,去解读他们的虔诚的原因,去感觉他们的绝望,和从绝望中衍发出来的希望,去呼吸那里尘土的味道,那里酥油的味道。
从杨延康的经历来看,他是完全有理由做到这些的。他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摄影家,他没有优越的成长环境,他以前只是一个机修工,一个面点工,一个杂志的发行员。他曾经是无声无息的,卑微的,就是河流中的一滴水,可能挂在草叶上,渗入泥土中,或者就那样随波逐流地漂走。但他是一个不甘寂寞与命运的人,他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机会,然后成为摄影家。
这样的经历,是与西藏相吻合的,我想也就是他与西藏产生共鸣的基础。在压抑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在恶劣的气候与地形中,拼命地展示自己的生长的欲望。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暗地里的契合,这能让杨延康更准确地读出那些地方。
杨延康说,他也拍摄一些名人,做一些商业上的事情。但他一到陕北和西藏,就又是另外一种生活。这个人是信宗教的,所以我判断,他更知道出世与入世的道理。他知道什么是生活所必须的,什么是心灵所必须的。不图虚妄的名利,追求沉静,我想是一个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真正的艺术家会通过不同途径的修炼,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杨延康靠得是他的信仰,和他的相机。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不浮躁,不甚嚣尘上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原来西藏是一个完整的,安静的地方,但现在,它的安静也在逐渐被打破。没有办法,这是必然的事情,虽然心里有悲哀,不愿去面对,但也必须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在那个淳朴的文明逐渐萎缩和消失的时候,记录下他们,保存下他们,给后人作为榜样和念想,作为精神的力量,是杨延康和其他艺术家、文化人都在做的事情。这个工作,是对个性的张扬,也是对庸俗化、标准化、概念化的最有力的抵抗。
杨延康曾经表示,他希望“有一套完整的东西被博物馆收藏”。是的,以后的人们,看着他的照片,会怀念那个被岁月折磨得苍老,但又是最年轻的高原的。那是一个多么有力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