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猫村闲聊 |
每个人都有点家底,比如我,没怎么有意攒,但几十年下来了,好歹有点。我有老地主情结,家里有物件,老忍不住拿出来显摆显摆。
先说这头一件,去年年底得的。王朔新书《新狂人日记》,他居然签了名——当然,估计这是长江文艺金丽红老师让他签的,他未必想得起我是谁了。但我和王朔还是有点渊源的,想当年上大学,特迷他小说,好像一些句子能背下来。刚毕业(好像是89、90年吧),我的同学许向东跟我说,王朔是他一什么亲戚,就凭着这层关系,我去见了他一面,做了个采访,那时候他还住西郊部队大院里。这小稿子发表在《新闻出版报》上,标题是《王朔何许人》,署名“大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想了那么个名。我印象里,这应该是王朔的第一篇专访了。
过了好几年,王朔住西坝河那阵,和我是邻居,就隔几个楼。他和《为您服务报》的陈西林是好朋友,似乎陈西林让我给王朔带点什么东西,这就又去了趟他家。他正襟危坐在一排矮柜边上,边吃饭边看电视,跟土皇帝似的。
又过了好多日子,有一次在电视台还是什么酒店,走廊里碰上了王朔。他看见我觉得眼熟,又想不起是谁,就说了句:“靠,坏人都在这儿呢。”
我想,他也应该送我一本签名书。
第二本,这书不大规整,不是旧了,而是——毛边书。就是没装订好的书,周汝昌老先生的《我与胡适先生》。毛边书是珍贵的东西,因为也就那么几十本,更珍贵的是里边还有周汝昌先生的签名,写在宣纸上,盖了印章。挖哈哈!!!!
第三本,《上山,上山,爱》,李敖的,当然也有李敖的亲笔签名了。不过让我觉得最气派的是这书的出版单位:李敖出版社。还有谁能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社出书呢?
上面一本小书,是1985年版的《湖滨拾翠》,作者是著名散文家牧惠老先生。那次我们一起在贵州开笔会,玩得那叫一个高兴,我们几个年轻人还捉弄老先生来着,他知道了也不生气,还特认真地跟我们讨论《水浒》人物。后来回到北京,牧惠先生还给我们报纸写了不少稿子,因为版面少,我删了他稿子一大段,他打电话来,心疼地说:“你删太多啦!”
他是个爽朗宽厚的老先生,和我们也没大没小,非常可爱。可惜的是,他已经仙逝了。这本小书我会好好保存,当作对他的纪念。
再往下说,是去年的新书、红书《山楂树之恋》。这两本怎么不一样啊?那是因为,棕色的那本是试读本,就是在正式出版之前先印个百八十本,送给诸路神仙审读,提意见、写书评用的。红色那个,是正式出版的版本。这两本我都有,放在一起,啧啧,好看啊。
当然,送我书的也有女的。这本,是虹影的《上海之死》。虹影是那种想起来很亲但总走不近的朋友,那次碰到一起,正好是端午节,所以那书上就写了端午节。我也没明白为什么,她把“虹影”写上面,把“老猫”写下面了。我们基本保持着一两年见一面的频率,见面话密,有一次她请我在郑钧酒吧喝酒,还探讨女青年“抗衰救美”大计,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操心这事儿。
再一本是歌手艾敬的《艾在旅途》。认识艾敬也有十三四年了,最怀念的,还是当年在一起喝酒,然后看她拿起吉他,弹唱歌曲的那个悠然自在的劲儿。有些朋友,可能好长时间不见面,但见了面就油然而生一种舒适的氛围,艾敬就是这样的朋友。她在这本书上写:亲爱的老猫,我的兄弟!
只是这两本书都是用圆珠笔签的,闪光灯一打看不清楚了。我又没好家什拍,手边也没扫描仪——下次长记性,不用毛笔钢笔,怎么也得签字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