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猫村闲聊 |
一提起悬疑类的小说,总有人在夸奖斯蒂芬·金,有人把他奉若神明。这个人牛吗?的确很牛,老斯已经出了品牌效应了,小说写一本火一本,这是事实。于是,就有人开始哀叹中国出不了斯蒂芬·金了,就有人开始指责中国的悬疑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了。对老斯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但咱们得看到,有人对老斯的认识也进入了误区。有评论家竟然说:斯蒂芬·金的小说做到了把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完美结合。这就奇怪了,小说有严肃和通俗之分吗?小说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老斯的小说,可能在美国属于好看之列,但到了中国,译成中文,就不一定属于好看的了。
为什么?因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在中国,悬疑小说的作用,主要是消遣。消遣之余再给人些感慨是最好的。既然这样,悬疑小说就得符合消遣的要求,比如语言简洁,比如故事情节推进速度较快,比如场景符合中国读者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要求,恐怕斯蒂芬·金都做不到。那《黑暗塔》据说写得晦涩无比,销售的口号居然是“考验读者承受底线”。你考验得着读者么?人家疯了,上一天班累哄哄的跑你这儿承受来了?
国外小说在中国,还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导致他们难以被读者接受。那就是人名。人名翻译成方块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那就得死记硬背。搁悬疑小说里,闹不好看着看着就弄混了。总不能要求读者做笔记吧?这是让人阅读不愉快的重要因素。
我不是说老斯不成,我是说没必要把他当标尺,当榜样。老实说,如果没有《闪灵》,没有《肖申克的救赎》这两部电影,中国人知道斯蒂芬·金的就少了。可这两部电影,就都是老斯一个人的功劳吗?你想像一下,没有王文娟和陈晓旭他们,有多少人肯去读《红楼梦》?
所以,现在听人喋喋不休谈论斯蒂芬·金,感觉就像世界杯期间老听人说贝克汉姆,那里面有不少伪球迷,除了小贝再说不出什么来了。更有甚者,有人竟然把老斯当成打压同行的大棒,动不动就把张三李四挤兑一顿,然后在把老斯这位大仙的牌位请出来,顶礼膜拜,达到贬斥别人抬高自己的目的。就算你骨子里真认为斯蒂芬·金是大师,可也犯不着靠踩咕中国作者去捧高大师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可比的?有什么可寻找的?
再来说说中国国内悬疑恐怖小说,弄得的确没人家国外红火,但要是说完全处在原始状态也不对。从读者、作者的群体来看,规模也不小了,酝酿着一个丰富的市场。只不过,在有些人眼里,这个市场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怕的,会把青少年教坏(这个时候又不想外国了,人家美国小孩看了那么多悬疑小说,日本小孩看了那么多死亡笔记,怎么还没亡国灭种啊?)。所以,悬疑恐怖小说的市场一直处在受打压的状态。这从电影上也能看出来。我们的电影有悬恐,但很少,即便出了些,即便是大导演弄的,也大多停留在靠音效吓唬人的阶段。所以说,这个市场处在一个相当活跃,但还没有爆发的时刻。换了踢足球,那就是胶着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 关键先生,大罗小罗小小罗那种的,起关键作用的人。
关键先生的作用是,他能成为领军人物,能及时出现打破沉闷,能鼓舞其他人,能激活一个场面。在某种意义上,他可能是面旗帜。比如一提起相声,就想起侯宝林,一提起打仗,就想起巴顿,一说天门阵,就想起穆桂英。就是那么一种人。
写悬恐小说的人,有这样的吗?乍一看是不少的,有说自己是大师的,有说自己天下第一的,有号称是印数几百万的、点击量上亿的。但可笑的是,这些人连自己都激不活,他们的“身份”,也就成了纯粹的标榜与炒作。看看他们的所谓作品,也就那么回事,和关键二字不沾边。
但关键性的人很有可能会出现。比如说蔡骏。并不能说蔡骏的小说有多么完美,或者他是个天才,根本不是,但他的作品具备了悬恐小说畅销的几个要素,也就是语言简洁、情节推进快、故事清新而曲折、人物塑造有个性,还有,他写的东西不拘泥于悬疑二字,而是置于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下,比如校园(《蝴蝶公墓》),比如旅行(《天机》)。也就是说,蔡骏很清楚读者是谁,他们喜欢什么。这样,就觉得他写的虽然不是完美的小说,但的确是好读的小说。
除了作品以外,蔡骏还有很好的素质,比如他内敛,心里想法清楚却不张扬,这实在是难得的,有领军者的气质。还有,他的创作数量很大,且质量能保持稳定并呈上升趋势,不像有些“大师”喜欢糊弄事儿。他已经初步具备了品牌效应,这在国内悬恐作家中是很少见的。他的作品已经在海外出版了(《病毒》,虽然有侵权之嫌),影视圈也很关注他(最新的电影是《地狱第19层》,此外还有《荒村公寓》、《诅咒》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趋势。也就是说,他是离关键先生这个词最近的一个人。当然也可能有张骏李骏什么的。我说的意思是,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标尺,而不是一把刻度是英文洋尺子。
丝毫没有贬斥老斯的意思,只是我们根本没必要去妄自菲薄。动不动就拿斯蒂芬·金和国内的作品比较,是荒诞的、不合逻辑的,因为它们就不是一种东西,受众不同,市场不同,创作过程与思路也不同。你说西式烤牛排和上海的糖醋小排骨有的比吗?谁第一谁第二?这种比较本身就是概念混淆。就像卡夫卡和曹雪芹没什么可比性一样,国外国内的悬恐小说也没什么可比的。我们犯不着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去写作、去找市场,我们自己写自己的,自己玩自己的就行了。即便是需要榜样,也应该出在国内,而不可能是斯蒂芬·金。
前一篇:下巴上扬,瞧某些女人那点酸作派
后一篇:读者给俺打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