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猫村闲聊 |
垃圾时间
篮球比赛容易出现垃圾时间。双方胜负已定,再怎么折腾都不会改变结果的时候,就出现了垃圾时间。后来足球比赛也引进了“垃圾时间”的概念。再后来,好象到处都是垃圾时间。
比如说人过中年以后,好象就进入了自己的垃圾时间。这个时候精力体力都下降,基本体现出一种干嘛嘛不成的状态。想创业吧,现打底子已经来不及了,想发财吧,都拿工资拿了几十年,想现在抛弃一切铤而走险,不说可行性,一般人也没那么大胆子啊。所以这个时期的人,都讲究找个慢节奏,能不冒险就不冒险,时不常还要开导自己想得开,只要保住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熬到退休,过上安详的与世无争的退休生活,那就心满意足了。当然,此时还得加紧积累财富,自己没什么念想,也得为子孙筹谋。
很多企业单位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单位也容易被忽悠着进入垃圾时间。有次去参加一个大企业开的节日恳谈会,企业首脑想问问大家对企业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结果一群半老的同志,先是建议在办公区增加健身器材,后是建议设一个“养生协会”。总之,这个会从头到尾陷入了“健身养生”的主旋律。倒不是说健身养生不对,只是说这样的人多了,节奏容易被带慢,气氛也不像创业维艰时那么热烈,想干点什么,想推行点什么,似乎都有那么一帮人缀着了。如果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陷入了这样的氛围,也等于是陷入了垃圾时间。
通常进入垃圾时间的人,不会是企业的首脑,但有可能是部门的负责人;年龄未见得有多大,但肯定干了有些年头;并非不想上进,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未必有多少怨言,可始终不容易跟上点。仔细甄别,这样的人还分两类,一种是真疲惫了,也不想追求什么了,班上班下都一样,全是垃圾时间——比如我曾经呆过的一个单位,人不多,还大多住在一个宿舍大院里,上下班全是班车,一到三点半人心就毛了,四点准时搭班车回家,人员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全不知外面世界的变化;另外一种,是上班精神不济,可干自己的事情挺来神的,私下的产业,做得比班上的大多了——比如我知道的一家报社,编辑记者在外面开茶楼办公司,简直都成了风气了。
针对进入“垃圾时间”的人,可不能熟视无睹。员工和老板向来是互相影响的,老板放松点,员工就自在点。稍微不留神,节奏就变松弛。所以有老板采取鞭打方式,你慢我就催,想办法增加考核项目或者下发新任务。这招在短期内是很有效的,但不能常用。企业老人儿大多有一定的影响力,真给得罪了,轻则矛盾重重,重则视如无睹,导致政令无法贯彻,执行能力下降,那就该显出老板的无能了。所以,还真得综合治理,想想看,用人要用长。
其实让自己进入“垃圾时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觉得在企业里“胜负已定”了。换句话说,明白自己已经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前进,也没必要再前进了。这些人有着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工作没热情,可也有着优点,就是对企业比较了解,有相当的经验。他们缺的就是力气。这个时候,企业可千万别觉得这些人是累赘,因为他们的今天,也就是其他人的明天,他们过得怎么样,好多人都看着呢。比较明晰的解决方法有两条,一是让他们休息一下,恢复元气。有时候人垃圾了,往往是因为累,因为疲惫。让人缓口气,多半还能抖擞一段精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调岗,把老家伙们从第一线上撤下来,权当发挥余热来使。当然话得说明白了,工作轻松了,这报酬也会降低。一般情况下,明事理的人也能接受这个方案。
怕就怕有的人,不争工作了,可还很在乎待遇级别什么的。按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人应该越来越少了,可也难保有人不自觉。出这样不自觉的人,企业就该检讨自己,一定是以前哪些政策哪些事情做得不对头了,这才养成人的坏毛病。当然,只要有决心,这样的人还是很好治理的。在这方面,相信各位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板们都挺有心得。
以上种种建议假设,说的可都是有头有脸有一定历史的企业单位。要是哪位身处小买卖之中,或者自己的企业刚刚起步,就觉得自己要“垃圾”了,那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吧。这样的企业,一般没闲情来调理“垃圾时间”,它们更喜欢那种“金球制”,一旦谁颓废了,立刻就吹结束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