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猫村闲聊 |
滑雪郁闷事
文/老猫
虽说今年下雪并不多,但是滑雪特风靡。北部山区的人造雪场,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带着十几个同事,杀奔雪场,路上觉得荒山秃岭的,可拐一个弯,就是别有洞天,山上一片白,就觉得是林海雪原。雪,多圣洁啊。
但是,别以为这滑雪的事特高尚特纯洁,能滑上一次雪,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门票,什么都没干呢,就是一人20块,十几口子人,光进个门就被宰好几百。然后呢,就是排队办手续,这手续的繁琐能叫人急出汗来——交押金(一人150元),登记人数,领柜子钥匙,领雪具,买保险,一堆一堆的单子签得人头昏脑涨,哥几个还没进场呢,几千块就扔进去了,叫人那一个不舒服。但是,事情还没有完,有人会上来问:“请教练吗?”
大部分人没滑过雪,教练似乎是要请的吧?可是且慢,看看这教练的收费规则,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费用看上去很简单:40元/小时/人。40块钱贵吗?应该还算可以吧,可是十几个人,那一小时就是四五百块钱。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如果一个一个从头教,那一晃就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就是不在乎花多少钱,冻也冻得半死。可如果一大帮人一起学,可能一小时就解决问题,但是,凭什么要多交十倍的钱呢?教一个和教十个,教练所费的力气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小时候都上过体育课,知道体育老师从来不会按学生人头拿工资。
这么一琢磨就明白了,别以为交了那么多钱事情就完了,教练费才是大头。大伙一商量,这滑雪是不是不要教练也成啊?那么大一场子,总有人会滑吧?在旁边看看不也行么?于是费尽口舌去退教练,又去办手续签字,等真正滑上雪了,一个钟头也差不多过去了。
想一想,这滑雪还真是个高消费呢,十几个人玩上俩钟头,不请教练,一千多块钱也搁进去了。
知道滑雪场不容易,一年四季,也就从11月到2月几个月能营业,要赚钱,就得这个时候赚。也知道滑雪场成本高,老天不下雪,就得买水库的水造雪。人吃马喂,设备房屋维护,天暖和了还得在山上种树搞绿化。我和一个教练聊了会儿天,知道他们是从东北来的体校学生,靠这几个月在北京挣点钱。滑雪场录用他们的时候还挺苛刻,拉着电动滑杆上山,人在滑杆上稍微一晃悠,那就没戏了,不要!当然,他们春节也不能休息,要坚守在雪场,那几天可是营业高峰。
其实人心都是一样的,看着别人不容易,自然也就会觉得贵得有道理。可问题是,要贵就贵在明面上,跟大家说明白了,滑雪就是这价钱,也就行了。既然大家来了,痛快就最重要,玩嘛,多花几个钱也应该。但这一道一道的收费手续,看着就让人不痛快,好象就憋着什么地方宰谁一刀呢。尽管难点,但滑雪场都挣钱,要不北京周边的雪场怎么一年比一年多呢?看着那些来来回回奔跑的人,看着那些在角落里眼巴巴等着人来请的小教练,叫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不少来滑雪的,都是单位组织,所以对钱似乎不那么在意,花了多少、花在哪里,都不甚了然。其实真要是自己来,就直接买时段租雪具,简简单单,绝对超不过一人200块钱。至于技术,上了雪板,摔上几个跟头,就全会了。
百密一疏,尽管我及时发现了请教练是一项大花费,把教练给辞了,但兴奋过度的同事们还是一人租了一套滑雪服,又多花了一百多。其实那东西也并非必要,只要自己穿的是适合运动的服装,比如厚点的毛衣或者紧身点的棉服,那滑雪服就完全多余。
出门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态度特好地请我填意见表。我说:“你们这儿哪都好,就是一个手续太繁琐,一个收费门槛太多。是收费多导致了手续繁琐,耽误时间。”那小姑娘挺聪明的,她说:“那您去故宫颐和园玩,不也是各种门槛都收费吗?我们这儿还是自己企业呢,收钱多点也算合理啊。他们那园子,是他们自己的吗?可也那么多收钱。您说这合适吗?”
我什么话都没说出来,心想,怎么今天花了钱,还被抢白了一顿?
但是,别以为这滑雪的事特高尚特纯洁,能滑上一次雪,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门票,什么都没干呢,就是一人20块,十几口子人,光进个门就被宰好几百。然后呢,就是排队办手续,这手续的繁琐能叫人急出汗来——交押金(一人150元),登记人数,领柜子钥匙,领雪具,买保险,一堆一堆的单子签得人头昏脑涨,哥几个还没进场呢,几千块就扔进去了,叫人那一个不舒服。但是,事情还没有完,有人会上来问:“请教练吗?”
大部分人没滑过雪,教练似乎是要请的吧?可是且慢,看看这教练的收费规则,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费用看上去很简单:40元/小时/人。40块钱贵吗?应该还算可以吧,可是十几个人,那一小时就是四五百块钱。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如果一个一个从头教,那一晃就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就是不在乎花多少钱,冻也冻得半死。可如果一大帮人一起学,可能一小时就解决问题,但是,凭什么要多交十倍的钱呢?教一个和教十个,教练所费的力气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小时候都上过体育课,知道体育老师从来不会按学生人头拿工资。
这么一琢磨就明白了,别以为交了那么多钱事情就完了,教练费才是大头。大伙一商量,这滑雪是不是不要教练也成啊?那么大一场子,总有人会滑吧?在旁边看看不也行么?于是费尽口舌去退教练,又去办手续签字,等真正滑上雪了,一个钟头也差不多过去了。
想一想,这滑雪还真是个高消费呢,十几个人玩上俩钟头,不请教练,一千多块钱也搁进去了。
知道滑雪场不容易,一年四季,也就从11月到2月几个月能营业,要赚钱,就得这个时候赚。也知道滑雪场成本高,老天不下雪,就得买水库的水造雪。人吃马喂,设备房屋维护,天暖和了还得在山上种树搞绿化。我和一个教练聊了会儿天,知道他们是从东北来的体校学生,靠这几个月在北京挣点钱。滑雪场录用他们的时候还挺苛刻,拉着电动滑杆上山,人在滑杆上稍微一晃悠,那就没戏了,不要!当然,他们春节也不能休息,要坚守在雪场,那几天可是营业高峰。
其实人心都是一样的,看着别人不容易,自然也就会觉得贵得有道理。可问题是,要贵就贵在明面上,跟大家说明白了,滑雪就是这价钱,也就行了。既然大家来了,痛快就最重要,玩嘛,多花几个钱也应该。但这一道一道的收费手续,看着就让人不痛快,好象就憋着什么地方宰谁一刀呢。尽管难点,但滑雪场都挣钱,要不北京周边的雪场怎么一年比一年多呢?看着那些来来回回奔跑的人,看着那些在角落里眼巴巴等着人来请的小教练,叫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不少来滑雪的,都是单位组织,所以对钱似乎不那么在意,花了多少、花在哪里,都不甚了然。其实真要是自己来,就直接买时段租雪具,简简单单,绝对超不过一人200块钱。至于技术,上了雪板,摔上几个跟头,就全会了。
百密一疏,尽管我及时发现了请教练是一项大花费,把教练给辞了,但兴奋过度的同事们还是一人租了一套滑雪服,又多花了一百多。其实那东西也并非必要,只要自己穿的是适合运动的服装,比如厚点的毛衣或者紧身点的棉服,那滑雪服就完全多余。
出门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态度特好地请我填意见表。我说:“你们这儿哪都好,就是一个手续太繁琐,一个收费门槛太多。是收费多导致了手续繁琐,耽误时间。”那小姑娘挺聪明的,她说:“那您去故宫颐和园玩,不也是各种门槛都收费吗?我们这儿还是自己企业呢,收钱多点也算合理啊。他们那园子,是他们自己的吗?可也那么多收钱。您说这合适吗?”
我什么话都没说出来,心想,怎么今天花了钱,还被抢白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