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试制度真要解散掉

(2021-06-11 20:16:0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有感
应`试制度真要解散掉
吴礼明

  今年6月7日高考开考日当天,在微博世界见到不少人都在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高`考如何高中(zhòng),如何成就今日的地位和所有。是啊,他们的幸福感是真实的。但是,那些占极大多数的落榜者,他们又怎么想呢?知道吗?
  我也注意到朱永新老师微博,则很是不同。他贴出了在2017年的一次参加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研讨会上,就“1977年恢复高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所做一个发言。
  朱老师提到高考给不同学段的人群带来了改变,因而特别提到“混龄学习”的优势。还提及“人才学历歧视”问题。而这方面,非常不幸的是,学历在当下的中国正被极端地强调着。朱老师说,“著名的500强公司在西方不敢搞学历歧视”,而在中国,“你的学校一定是985、211,或者在名牌大学学校清单上”。他又说,“在中国一定要把这种歧视消除,给更多人以更多的平等机会,不要压在一次性的高考上。”
  想到更多的人群,想到教育如何更加完善和更具公平性,这是我在这位大教育家身上看到的极令我敬重的地方。
  至于我,就高考作文,我提了我所看中的品质。我特别厌恶考生一动笔写作即开始胡说八道起来。我说:“不喜欢成年的考生用学生腔在幼稚地乱发议论,文艺腔地鹦鹉饶舌。对于心智已经成年的青年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真诚、社会站位和翔实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最触动我的,仍然是2002年7月《深圳晚报》的一则报道。说来自南京的阅卷消息,无数家庭同时陷入“父母离婚”或“子女失学”的困境。很显然,都出自考生的虚假编造。如此作文,绝不会只有一次,以致于有人说“人生撒谎作文始”。
  高考考出这种结果,后面的情形可想而知。不信,可以调查看看。
  不过,今年终于没有再出现大面积的高考作文考场外大比拼的情形。我的朋友中,对于这种“同写”,有不少人明确地予以拒绝,这令我非常欣慰。
  其实,在早晨,我还发了另一则微博。我说:“应试这种制度,已经一劳永逸,成为囊括所的进阶的学制、职制。十年乃至数十年间个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漠视。察举制的丧失,让德性和意志的灵魂也随之烟散。因为一贯的过程不再重要,只要一个起点就足够了。”
  这是结合了对历史上自隋朝开始的科考制的认识。只再说一点,自宋代以降,以科考取士的基本大势下,来自于读书人之间对歧义政见的对待和处理,与街巷“小人”间的纷扰、争吵与争斗又有何区别?还有明清,亦复如是。
  而对于这种应试,还要知道的是,每天高考一结束,考`生轻`生事件屡有发生。这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方。即使再加预防,可能还是有防不胜防情形的出现。这一带选拔性功能的制度的设置,于无形之中每一个青春的脖子上了一道危险的绳索。
  我希望,这种残酷的选拔性的到来,应该在孩子们身心发育成人化充分完成之后,即在他们有足够的身体承受和心理承受的时候再做出。比如,等学生们基本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再进行分项或分选的社会性、职业性考试,而不是一个孩子刚刚到18岁的青春的门槛,就要面临残忍的生死的考验。
  这方面,应该多参考国外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否则,每年高考后,我们都要面对着最不忍看到的残酷的发生。而我相信,我们随着年龄越大,每个人的心理承受会越发差劲的。
  昨天在微信上读到保平主席所写的那长长的三段文字——“一朵凄清的花随江南潸潸的夏雨,从二十四楼翩翩落下……”,真是锥心得让人不忍卒读。昨天和今天,在教师办公室,我们老师仍然脱不开这一悲伤的话题。
  下午,收看了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的演讲,也是触动不小。他说,全球4千多个民族,只有我们汉族是不会“能歌善舞”,最缺少音乐的生活。他又说,中国古代决不是如此,因为形容太平社会是“歌舞升平”,文人四种基本生活技能是“琴棋书画”。还说,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人一生都要接受的重要的教育,因为古往今来都看中音乐作为重要的身心享受。
  为什么要将属于每个人的人生快乐,残酷地虑掉呢?
  应试和极端功利主义阻断了我们生活中该有的一切。这种极端主义最可怕的地方,是进行最世俗、最庸俗的目标引诱(详见宋真宗赵恒《励学篇》),诓出一个最冠冕堂皇的虚伪的理由,告诉生员要忍受读书过程的痛苦,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进行一场持续多少年的血拼。
  于是同时,个体、生活和经验被统统无视,学习被故意绕开最适于自我的部分,于是又接连被迫放弃掉“快乐”和最最重要的“自我”,然后去拥抱一个虚幻的“异己”。
  而本应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道德和道德生活,不再是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和真假,而蜕变得极其扭曲、狰狞,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残酷的阴魂不散的制度,真的需要散掉了!
  (2021.6.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