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要想得到人们的支持,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体现物质利益原则。人们只有从改革中真切地得到实惠和利益,才会增强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感。探春改革的拥护者都是贾府的佣人或下人,贾府的主子们对这场改革是如何评价的呢?贾宝玉对林黛玉提及探春时说:“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她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作筏子。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说明,探春的改革在贾府主子之间,并非没有分歧。贾宝玉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与林黛玉这个旁观者在看法上就明显不同。
——安立志《探春的大观园改革》
宝玉是“既得利益者”,对于探春在大观园的“整改”行动,他不免会站在“既得者”的立场上说上几句。宝玉对探春这个同父异母庶出的妹妹,一直关爱有加。但是在对探春“整改”这件事上,他却并不那么支持,“作筏子”“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这样颇有几分刻薄的话出于一向被人们认为“软性子”的宝玉之口,这样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而是有所触动的“真心话”,由此足可见大观园中那些为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无处不在的针锋相对。
平时说些所谓的“体己话”,看似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一旦真实地触及了自身利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就不见了,这是根植于人类骨子深处的自然性原欲在作怪,这也是人类的致命软肋所在。
其实,探春在大观园的“整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拿着些脂粉、草木、笔砚作文章,不可能触及家族中的实质问题。即使这样,也引发了诸多“既得利益者”的大呼小叫。看来,在俗世世界中,关乎自身利益的都不是小事。在利益场中,必须丁是丁,卯是卯,马虎不得,要记住颇能容物事的大肚弥勒不会存在于现实世界。这点,曹雪芹看得很清楚,他晓得芸芸众生之中,大多数人都是“两只世俗眼”,这“两只世俗眼”专盯着现实利益中那些细枝末节,比显微镜厉害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