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的眼光
(2012-06-16 07:23:57)
标签:
文化 |
官员素质最差的时代
老村
现在一些知名的画家,画价都高的了得。譬如范增先生的画,二十几万一平尺,一张画百十万。也就是说画家不到两小时的工作,等于我的家乡,一个村庄,百十号农民兄弟来到城里,辛辛苦苦,打工一年工钱的总和。据闻如今的影视圈也是,明星大腕的片酬,占去总投资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一个腕儿,一部电视剧,三两月光景,挣两三千万。好莱坞的当家影星贝尔,去年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一趟出演,便拿走我们一个亿的人民币,直可让国内演艺圈的大腕们,个个都红了眼珠子。去年北京画界的某位名家,去了一趟鄂尔多斯,一趟带了几个亿回来,比一个千百号人的企业,一年的敲敲打打,烟熏火燎,都要厉害,而且永远都是稳赚不赔。在当今资本操作的时代,按理说也正常。你说咱十三亿人口的一个大国,如今又说是超级的强盛有钱,出上几位艺术大家或者是超级大腕,画价片酬超乎常规一些,咱普通老百姓也应能理解。因为这些人都是些非常之辈。人家的画技或者是演技,也都毋庸置疑,都有拿人招人、非凡人能及的地方。
去年秋天,朋友邀我去山东某地游玩。白天进山,晚上回到旅馆里。夜里赴宴,朋友带几个画商来,神神秘秘地打开一张画来。画的作者,据说是画家黄胄的学生。画面是一个牧羊女怀里抱只羊羔。按说是老掉牙的一个题材,何况画面的气韵笔触,都与黄胄老先生那种生动老辣的笔触,相距甚远。一眼看上去便知是那类熟套的行货。但其中一位画商却无比陶醉地讲述,他如何得到这张画的经过。说这位画家,如今如何不得了了。他的画,已被市场炒作到数十万一平尺。一般画商,大包小包的人民币,且看送不进人家宅子里呢。不是画家嫌钱多,是画家如今连画都画不及了,家里验钞机也用坏了几个。眼前的这张,在山东只要一投入书画市场,转手就可以赚到十多万,真可谓红火的了得。我对画商说,是吗?如是这样的话,能转手你就赶快转手吧,千万别砸在自己手里。无独有偶。过了不久,又回了一趟西安,与西安的朋友聊起山东的感触。朋友说,山东的藏家很怪,山东藏家不认自己省里的画家。外面画家,哪怕画的一塌糊涂,只要有名,也会争先恐后地买回去。咱西安的藏家正好相反,只认自己本省的画家。前不久,也不知是个什么企业,投巨资炒作了咱西安的四个画家。他们先是用较低的价码,收购这四位画家市场上所有流转的画作,然后通过拍卖,明说了就是自己拍自己买,结果三五个月,便将画价抬高到令人咋舌的价码。你说京城画家的画值钱,和咱西安比,还差一大截呢。朋友说着,不无得意的取出一张自藏的画来。你看,这就是四人中的某某的画作,如今值一百多万。几天前,有人找了来,想以八十万的价格买走它。我端详着眼前的画作,几块墨团洇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图形。确实说没怎么看懂。我问朋友,谁会买这种画呢?朋友神秘地一笑,说,官员。最终会落到官员手里。
事实也是,如今的官员,已成为书画收藏的一个较大的群体。此刻,自己也只能替将来那位花百万元买走这件画作的官员感到惋惜了。不过客观的说,在我们的历史里,官员和文化,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文学上,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一不与其时的官员们的参与与推动有关。特别是唐诗,其中一些精彩的篇章,竟都是产生于官员们相互的酬答往复之间。譬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样的名句,起初也是源自于自荐求官的缘故。许多文化精英文坛巨子,同时又身居高位。这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胜枚举。我想,这种文化现象,应该算是好的传统。官员们文化水平高,时代也会丰富多彩。一个时代,文化的真假盛衰,只要翻检一下其时官员们的个人癖好和精神生活,就会一目了然。联系到当前书画市场的畸形,我想,这似乎也是在验证着我们官员们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眼光。譬如有的画家,像老子出关和钟馗仗剑这样的题材,连续画二三十年没有变化。画家自己,堕落成官场腐败的洗钱机器,和艺术已经没关系了,自己居然还不能自觉,实在是很可悲的。不过更可悲的是收藏这种画作的官员们,时下虽说画值多少多少万,有朝一日画家去了,画价一跌千丈,砸自己手里,结局就可惜加可怜了。所以说,在我们这个蓬勃变化的时代,文化要健康发展,不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官员们眼光的提高,也最最紧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