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网友冷眼热泪读完《闲人野士》后写的美文

(2008-10-22 09:53:53)
标签:

文化

       阅读老村

                 冷眼热泪

 

老村其实不是一个村子,老村是一个人,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但老村又实在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面有无限的风景,有厚重,有悲凉,有故事,也有才情,你一旦走入,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要看尽他的所有风景,并且一直满怀兴致。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完老村先生的《闲人野士》的,这个时候,正是下午五点半,距离下班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我却还是情不自禁的想要开始这篇文章。

我有一个习惯,每得到文友们的赠书,或者自己买来的书,都要在书的后面写上“得书记”,记录下我是如何得到这本书的,当时的心情、或者读过的感受,在得到老村先生的两本赠书之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2008年7月中旬,得作家、画家老村先生亲自邮寄的著作两本,一本即此,一本为《黑脎》。

老村先生为东府秦人,飘荡在京城的文化圈内,虽文高画雅,但终不善经营,故很长时间日子过得勉勉强强,这从他的博客中隐约可以感知。我是从文友冯西海处得知他的,又是在博客上多少有点了解他的,但终是没有直接的交往,只知道他往日的《骚土》颇为有名,但无缘一读。听说主题很庄重,语言很雅致,可惜过于市场化的书名,或许不见容于文坛,也因此,他在陕西的文坛,名气并不很大,及至在博客上看了他的文章、画作及其题词,感觉颇多雅气、颇多内涵、又颇多禅静之气,尤其每幅画的意境,有高古气,有禅意,几乎每一幅,都喜欢得不得了,所以他每发新作,我都一定要欣赏的,慢慢的竟然不敢再说什么,只留下了默默的欣赏。

欣赏得道高僧的书法和画作,常会让人躁动不安的心于不知不觉中沉静下来,昔日曾看法清法师的画与文,此感颇深。看老村先生的画,竟也找到了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充盈期间的一种静气,一种苍远与辽阔的感觉,一种无法消散的孤独感。画境其实就是人的境界,人的境界高远,画的境界就低不了,人的境界俗劣,画的境界终是无法免俗。哪怕再怎么装雅。看有些人的画,浮躁、急功近利之气会扑面而来,搞得欣赏者也难以静下心来。所以,我以为老村先生是一高人,他或许会有一些世俗的烦恼,但他的心里,一定是有信仰、有大境界的,在那里,听不见世俗中的任何声音,特别是他写字作画的时候。

老村的字也颇有特色,洒脱不羁,有古气,看似率性而为,其实都有来处,看他的字,一定要结合他的画,而看他的画,也少不了他的字,字画的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彼此凸现和补充,实在是恰到好处。“恰好”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一种境界,书画之间的“恰好”即如异性男女相处时的那种恰到妙处的感觉,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欠,这种度的拿捏,需要一种高超的功力,如何做到自然而然、不露痕迹而又恰到好处,修练不到位的人,不好掌握。这就像一些有气质的女人的化妆,让你看不出来的那种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是自然、无人工雕凿的痕迹。老村的画字,都具备这样的要素,看起来自然极了、随意极乐、也洒脱极了,但你只要试一试,就会知道,那种看似无技巧的技巧,实在是绚烂之后的一种平淡。

王永杰  2008.10.5

这是我在没有看书之前,仅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写下来的一点文字。或许不得要领,但绝对是自己的认识。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阅读《闲人野士》,谁想这一读,就再也放不下了。

 因为教过书,所以还有一个习惯,对于好的文章,总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印象中,个人自觉的读书经历中,除了鲁迅的很多文章以外,老村先生的文章大概是能让我情不自禁读出声音来的第二人,《麦田的浮想》是一篇非常深刻的关于哲学、关于人类的生命思考的文字,就我所阅读的范围,以为能够思考到如此深度的作家,还不是很多。老村的很多文章,其实都写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但都透着对于文人精神、人格以及担当情怀的思考,其格调绝不是一般文人之间那种很庸俗的吹吹捧捧,或者贩卖一种小智慧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即便是写一个人,也都有着一种大情怀、和自己的思考,比如对于陶潜,他说:“文人对于心性的坚守,不仅是他本质所在,同时也是他重要的精神资源,他的灵魂,既不能降伏于圣人,也不能出卖给魔鬼,作为一直被误认为是消极的陶潜,他哪里是避世,实在是在避伪和避俗。”他还认为“不会阅读心灵的人,没有一个真会读书的”(《心灵的读本》)强调作家内省的重要。再比如他对鲁迅的理解,我以为就要高出很多人一个层次,“我突然觉得,在被他人所谈的‘鲁迅’之外,更有另外一个鲁迅。这个鲁迅是活生生的,一个倔老头,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一个文学意义上不朽的巨人。”(《受累的鲁迅》)

 这里我想稍微的多说两句,一直以来,很多人对鲁迅有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真正的读了《鲁迅全集》,真正的看看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那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怀念,就会知道,鲁迅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人!陈丹青曾经有一篇文章《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评价可谓高矣。我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我读完了《鲁迅全集》,然后又读完了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回忆的三卷本文集《鲁迅回忆录》,如果说《鲁迅全集》是通过鲁迅的眼光看世人,你会看到他是多么的深刻,他真的一下子就看到了生活的骨髓里去。而《鲁迅回忆录》则是鲁迅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生动回忆,那鲜活幽默生动的性格,真的让人没有办法不喜欢。读《鲁迅全集》,可以知道他是怎么看世界的,读《鲁迅回忆录》,可以感知世人是怎么看鲁迅的,如此,你才会感知一个立体的鲁迅,一个活的鲁迅,一个像人一样的鲁迅。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理解,当初鲁迅的课堂,为何会那样吸引人?也才能理解,他去了广州以后,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学生随他南下?他从来都不想做青年的导师,却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在他那里找到了人生的路途。可是现在很多人,不读鲁迅的作品,就敢于否定鲁迅,怀疑他的人格,还有些人甚至以贬低鲁迅、否定鲁迅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以为敢骂伟人,自己就比伟人更高明。这样的人,除了无知浅薄以外,便是可笑。

 有逸气禅心的老村先生,面对一种错误的历史观,竟也剑拔弩张,义正词严,让你能够感觉到他骨子里的硬度和血液里的温度(《捧读大历史》)。老村懂不懂音乐,我不知道,但看他写音乐家敬原的文章(《风从哪里来》),我以为,老村是真懂音乐精髓的,他对音乐的理解,最深刻,也最透彻。老村说他是足球的外行,但对于中国足球的屡不争气,他觉得除了中国队要改造灵魂,要给这个灵魂灌进去一些“文化”的素养外,让每个队员作为生命个体在运动场上有一份灵动和“泼野”,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增强创造性,而不是看某些领导的脸色踢球,足球才会有灵魂。而那篇《写给阿盛的信》,我以为真正的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命运的反思,阿盛是一个人,阿盛又何尝不是一个群体?

 很多独特的思想风景,只有走进老村,你才能够品味的到,甚至就连那种表达形式,那种语言的魅力,都会让你一再留恋。我读老村,真的有一种不舍得一下子读完的感觉,就想慢慢的享受那种高贵的美好,体味他那种高贵的灵魂,然而,还是在这种不舍中读完了,读完了,内心竟然有一种空的感觉,想立即找来他过去的作品,来填补这种空。

 有着独立的思考,有着别样的表达,这就是老村,就像他作的画所传递给人的信号一样,很多的时候,感觉有风在吹,画面上,如果是人,大多须发凌乱,如果是树,一定枝叶飘拂,在充满动感的同时,总是有一种悲凉和孤独,他的文章,时时刻刻充满着一个文化人对于人性,人格的拷问,而拷问的结果,总是不那么乐观,或许正因如此,老村才成了老村,他在思考的同时,也会促使你思考,你也许可以欣赏,但永远无法复制。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