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的就业还要靠企业

(2009-01-22 07:09:20)
标签:

大学生

就业

企业

校园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下面请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王伯庆发言。

 

    男:首先声明我不是王伯庆老师,我代王伯庆老师来做一个发言。借着张鸣老师刚才的话来讲,我们就是一个站在线外这样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平台机构,我们对中国的大学就业和能力问题作评估,2007年我们对全国17万大学毕业生做了评估,2008年我们对全国44.5万全国大学毕业生做了一个评估,我们分析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和能力报告。

 

    我们主要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首先我们提出一个基本的观点,大学生的就业还要靠企业,然后我们提出两个措施,一个是应急的措施一个是长效的措施,最后我们提出一个建议。

    首先呢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的学生就业还要靠企业。我们的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提出很多办法,比如说创新来实现就业,比如说的大学生去到西部农村去当村官,比如大学生去招兵去入伍。我们认为这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的就业率,但是其中也一些问题,也许是大学生到西部去当村官,根据我们调查在西部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他培养的大学生是到沿海去就业,为什么?就是因为西部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就业的机会,他想就业没法就业机会。我们也注意到,像重庆他提出想招一万名村官,然后为了解决他的后路问题,说到时候会把他当公务员对待,但问题是不可能永远让政府来为大学生赤字这个问题来买单。因为财政当然是需要有一定的国家的开支收入来做支持,这个不是一个无限扩大的一个,并且责任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说就业实际上最根本的最可靠的还是要靠企业来招聘,企业的招聘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最终的一个解决方案。

 

    那么今年,08年到09年今年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就存在了。我们中国09年的毕业大学生将达到610万,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的学生,为什么?因为我们长久以来是以一个世界工厂的格局存在的,我们要的是高素质的技工而不是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培养出了的学生我们没有给他的能力匹配到,哪怕是企业要求最初级的这个层面,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出现前面各位专家所提到的,有的人找不到工作,但是有的工作又找不着人这样一个矛盾,所以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发展经济,这让我们的企业去招聘大学毕业生,同时我们的大学要改善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业的辅导让他们能够为企业所用,并且为企业作出贡献一个基本的观点。

 

    那么针对现在这样一个局面,我们提出一个应急的措施和长效的机制。应急的措施就是说在2009年或者说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间,怎么样来解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那么我们提出一个大学后在岗培训这样一个命题措施,就是虽然今年这个企业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但是他可以去招一些计划外的毕业生到他的岗位上去实习,大学生不需要掏钱,企业也不需要掏钱,并且企业还可以享受比如说少量的补贴或者免税这样的一些补助的措施,那么这个钱由谁来出?给在岗培训的大学生一些必要的生活费的补贴。那么这个账是怎么算,政府要发多少钱呢?比如说2009年大学毕业生是610万,我们就按照毕业的时候他只有50%的人能够就业,那么就有305万人需要来参与到毕业后的在岗培训。

 

    那么每个人一个月比如说按照600块钱的生活费来补助的话,一个月全国开支就是13.8亿,一年220亿,这与国家提出4万亿的救市方案是非常小的一个数,但是他的效应,我们针对09年这一届毕业生,我们作为一个非常好的稳定的工作并且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举措,这些人在这个企业中接受实际的培训,他们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能力一旦经济情况好转,一旦有企业需求,他可能就可以去参与到工作中间  。那么还有的大学校长提出说把这些学生留在学校里当助教或者是老师继续培养,那么这个我认为是一个不妥的措施,因为你大四毕业的时候都没有人要,那么你大五毕业的时候,还会有人来要吗?这是应我们本身这个大学和企业的要求是和谐的,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那么从长远来看,刚才说的大学毕业后在岗培训是一个应急措施,长远来看我们的大学要有些自己的培养方式,就是说他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立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个培训目标。我们刚才说了,大学生现在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训练不好造成的,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这五项基本能力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和理解他人,在这五项基本能力上面都不适应企业的需求,那么这就提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以就业导向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无论你培养的是本科生、专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那么  最终有一个就业的问题。我们不能以研究性大学这样一种借口来说,我们不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这是一个长远的措施,或者是一个根本的思想的转变。那么以就业为导向就需要高校按照社会发展的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的需求。也许中国这20年以来,他在职业结构和职能的要求上变化非常得快,需要我们的高校不断跟踪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我们高校在这一块是非常滞后的。

 

    那么我们就提出一个建议,要各个大学每年对他的毕业半年后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流向在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这样可以帮助大学做到几点。

    1、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要调整。

    2、各专业的亟待改进的关键职业能力及其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的配置、理论与实践结合。

    3、根据各专业的就业的主要职业、行业、企业类型、企业规模来等培养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价值观。

    4、简历最佳求职渠道。

    5、确定重点求职辅导方式。

    6、确定最佳开始求职时间。

    7、确定最佳实习方案。

 

    这是我们提出的这是高校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这个自己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效的措施,最后我们提出一点,还是张鸣老师刚才提到的这样一个。就是要建立一个第三方的评估机构,我们这个教育管理部门实际上,我们也了解很多,他们也想做事,也想把事情做好,可是他们把什么事情都放自己的事情上做做到最后他就没有公信力了。比如要大学报自己的就业率,就业问题又是考核大学教学质量和他的招生指标最关键的因素,那么这个在起始上就不能够确保他没有那样一种作弊这样种冲动。那么根据国外的经验,那就是第三方这样一个机构对他来进行评估,然后要发挥评估机构和专业机构的能力,这样才能把体制内过滤掉的信息,让真正的决策者和教育者、消费者知道,这是我们麦可思提出的关于大学改革就业的几个问题,谢谢大家!

 

出处:spring的博客 2009-0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