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你了解多少?(图)

(2008-07-09 07:08:42)
标签:

心理咨询师

校园

分类: 自我探索与职业选择

http://xinmin.news365.com.cn/zcfy/200807/W020080704534572967582.JPG
                    贺信                    

  
    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加入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他们中有一些特别的人——心理咨询师,在灾区,他们为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受到心灵重创的人们做心理安慰和疏导。
    
    心理咨询,是个新兴职业,在一般人眼中还有些许神秘色彩。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如果出现了自己难以排解的情绪问题,你会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你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又怎样帮助他人解析困惑、化解心病?
    
心理咨询师也会受伤
    
    卫尉(心理咨询师)
    
    不为所动——这是我读心理学的第一天,导师赠送的四字箴言,似乎有点冷漠,但却是安身立命的法宝。
    
    心理咨询师接触的总是那些情绪或多或少有些问题,甚至心理不甚健康的倾诉者。他们什么心事都和盘托出,希望借此得到心灵的解脱和压力的释放。因此,心理咨询师会直面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阴暗面。如果自身不够专业,很容易被患者的情绪和问题牵引和误导。
    
    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完美无瑕、不曾受过任何创伤的,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总是不断提醒自己,首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解自我创伤。庆幸的是,在以往的工作中,我的努力还算有效,逃过了视我为唯一知己兼救命稻草的女病人的狂热乃至病态的追求,也没有因为别人的不幸,而让自己失去人生的梦想和热情。
    
    不过,我得承认,任何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在震惊人类的巨大灾难面前,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地震发生后,很多心理专家和咨询师深入灾区,对灾民尤其是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动身前心里有所准备,但真正身临其境,我还是无力抵御那种震撼——“太惨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胸口都堵着这3个字,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力气说什么。虽然我和大家一样,强忍悲痛做了一些工作,但总觉得缺少了往日驾轻就熟的自信和沉稳。
    
    回到上海之后,这种感觉终于爆发出来,我开始不对劲了:朋友给我接风,我却食难下咽,看着满桌的菜,回想灾区的无助,有种负罪感。肠胃也消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大快朵颐,稍微动几下筷子,我就成了国宝——像熊猫一样直肠子,直上直下,吃了就拉。所以,只好婉拒所有宴席,躲在家里喝粥。
    
    不仅如此,我对环境也不适应起来。睡在床上,总觉得有点奇怪:太平稳了,居然一点没有摇晃的感觉。睡到半夜,有时会被自己的梦魇吓醒:“地震了!快逃!”有次开车经过南浦大桥,我突然觉得一阵强烈的晃动,仿佛大桥要坍塌了。正在恐惧中,一辆大卡车从身边驶过,我才发现是自己草木皆兵,其实只是卡车引发的震动……
    
    我想,我患上了“地震病”。身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并不羞于承认。因为,只有承认现实,直面现实,才有可能逐渐治愈心灵的创伤。而这,也是我对所有同患心病、但自己尚未意识到或者不敢承认的病友的忠告。
    
咨客和咨询师要配合
    
    陈默(咨询师)
    
    目前,大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服务内容、规矩还不大熟悉。这样的咨客,我把他们分成四种类型:
    
    ■“无知型”:一讲到心理咨询,就是催眠、测智商。
    
    ■“不屑型”:“你能看到我的心里?我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病,跟你谈谈就好啦?切。”
    
    ■“挑战型”:“看你如何对付我,就是不配合你。”
    
    ■“拒绝型”:“这种地方是神经病去的,我又没病,为什么要去?”
    
    例如,有的咨客一上来就会问:“能不能给我孩子测测智商?”如果我对他说,这需要根据咨询师的诊断来做决定,他就老大失望。待咨询结束后,他还会继续要求:“下次无论如何给测个智商。”
    
    有个白领找到咨询师,说:“老师我要做催眠。”问他为什么,他说:“听说做催眠会失去意识,听从你的指挥。我想试试偏不听从你的指挥,我的意志力是很强的。”咨询师哑然失笑,只好先让他了解催眠功能的基本常识。
    
    还有个高中生,学习成绩逐年下降,心理状态很差,就和他妈妈找到机构。咨询师评估了他的问题后,觉得需要做家庭治疗。于是,在高校当教授的爸爸也被请来了。这个爸爸一来,就“不屑”地说:“孩子的问题,家长自己都解决不了,别人会有办法?”咨询师分析说,孩子的问题,源于父亲早年没有处理好的创伤情结影响了父子感情交流。但这个爸爸坚持认为:读书好不好和其他事情没关系。哪怕妻儿一致认同这个分析结果,他仍然嘴硬。但后来据孩子的妈妈反馈:教授回家后改变了许多,不但狂补心理学知识,还在学校旁听讲座什么的。
    
    大多数青少年都拒绝见咨询师。有的被父母逼着来了,会把咨询师看成父母的帮凶;有的则把咨询师想象成神秘兮兮的人物,会一眼看穿他的心思。因此,他们要么垂头丧气,不理不睬;要么有问才答,不问不说。这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一上来要设法快速与孩子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是一种功夫,一旦关系建立,以后的过程就顺利了。
    
    的确,心理咨询需要咨客和咨询师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心理上互相能接纳。没有好的关系,工作进行不下去。所以,咨客找咨询师,需要一定的匹配性。比如一个男青年有性困扰问题,找中年以上的男咨询师就比较合适。
    
    有人把心理咨询师看成“垃圾桶”,意思是他们的工作就是被他人倾倒垃圾。事实上,心理崩溃的咨询师时有所闻。这个问题要这样看:咨询师的功夫,不仅仅反映在专业技术上,更在于咨询师本人的人格修炼以及丰厚的知识结构,在于他心灵深处是否深藏着对人类的大爱,在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阅历,在于洞察人心的通透力。
    
    其实,咨询师的工作是对生命的游历,在透视别人心理的同时,也能触摸到自己的灵魂。
    
心理医生的标准像是啥样?
    
    瑞娥(文案)
    
    4年前,同事小丽去做心理咨询,让我对这个神秘的职业有了些许了解。
    
    “一小时100元,随便谈谈起码2小时。”小丽对心理咨询的最深印象是收费,觉得太贵了。不过她认为自己严重抑郁,还是咬牙坚持去了五六次。
    
    “那个心理咨询师是留德博士,可是和他谈了几次,没觉得有什么效果。反而是他,总向我抱怨婚姻不美满,妻子不理解他……不知道谁给谁做心理辅导。”小丽对那位心理医生似乎不太满意,一个月后就不再去了。
    
    幸亏小丽长得不好看,否则真让人怀疑那个咨询师有不良企图。
    
    中国人讲实在。理科生水平容易测评,在人们印象中就比文科生地位高;西医的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等等展现,一般就比中医让人信服。而心理咨询这个行业,让人感觉有些虚无缥缈,很容易被理解成靠口才吃饭,不需要什么真本事。
    
    去年我跳了槽。新同事中,有一位的男朋友是心理咨询师。他俩是在网上认识的,那位女同事一开始之所以有兴趣和他交往,是因为他的职业“另类”。
    
    某次公司春游,女同事带上男友一同参加,我们顿时对这个神秘的行业感到“失望”了。那小伙子理一板刷头,穿着无领T恤衫、沙滩裤,踩一辆彩色山地车,完全像个在校大学生。交谈了一会儿,大家都觉得他思想很单纯,没有什么厚重感。这样的人也可以当心理咨询师?好像还没有我们老练嘛。
    
    “你们觉得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白胡子老头?戴黑框眼镜一脸神秘的中年人?还是冷漠的美女?”女同事听了我们的看法,替她男友抱不平。
    
    想想也是,无论是以上哪种,似乎都与我们心目中的心理医生有距离,其实,我们根本勾勒不出心理医生的标准像应该是什么样子。之所以总有怀疑,还是因为对这个行业太陌生了,难以充分信任。
    
    看来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心理辅导水平再高,大家不信任你,你也难以收获成果。心理咨询辅导行业,路还很长。
    
心理咨询与知识整合
    
    张昊(二级心理咨询师)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我国是在2001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在2002年,首批心理咨询师获得国家认证。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了。在上世纪90年代末,心理健康还不太被大众所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咨询是那些“脑子有病”的人去做的,把正常人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混淆了。
    
    严格来说,精神病学和咨询心理学各有其侧重点,仅有一小部分是交叉的。在人群中,真正患有重性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只是极少数,数量稍多的是神经症(例如强迫、焦虑、恐惧等)。而大多数是正常人,一旦遇到心理困惑,自己又无法调节情绪时,就需要心理咨询了。
    
    对于神经症,单纯心理咨询的效果不佳,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至于精神病,心理咨询根本没有用,必须以药物治疗为主,在疾病缓解后适当辅以心理治疗。精神病学和咨询心理学,可能在神经症这里有交叉。
    
    另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是有些区别的:咨询含有“协商帮助”的意思,适用于正常人的心理困惑和一般问题;治疗含有“强制矫治”的意思,适用于病人。但在现实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往往互相融合在一起。
    
    极少数“纯粹”的精神病医生,有时会把正常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误判,认为应该吃药;也有少数心理咨询师,有时不能识别出早期的精神病人,误认为是一般心理问题。我在工作中,多次遇到过上述被“误诊”或“漏诊”的来访者,让我越来越感到知识整合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师最好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最近两年,我发现,许多问题不是单纯的个体心理问题,而是折射出社会变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并因此开始系统学习社会学知识,希望能对患者做心理治疗时有所帮助。
    
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金桂(办公室主任)
    
    心理咨询师刚冒出来的时候,我一百个不信任,觉得这个行业“白话白话”就收钱,蒙人的。但有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的一个同事,因为一些琐事,长期郁闷,后来变得精神恍惚。我没少开导他,但一点都不见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过去的客户,聊起来,说他老婆新考了心理咨询师,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上班了。我有一搭无一搭地说起了同事的心病。客户就说,可以让他老婆给疏导疏导,熟人嘛,就不收费了。我虽然答应,心里却觉得他真有商人的头脑——谈公事还不忘给老婆揽生意。
    
    反正也不收费。于是,我就和同事的爱人一起,把“患者”带到了这家心理咨询机构。客户的老婆40多岁了,说起话来透着精明强干,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为了让“患者”畅所欲言打开心扉,我和同事的爱人都知趣退了出来。谁知道,他们一谈就谈了将近3个小时。同事的爱人高兴地说:“有门儿,肯定有效果了,知音对知音,要不然,也不能聊这么长时间啊。”快下班的时候,这位同事才和心理咨询师一同走出来,他的脸上闪动着莫名的兴奋。
    
    心理咨询师向我使了个眼色,我明白她有话要对我单独说,就让他们两口子先走了。不料她对我说:“你这位同事的病,我们看不了。他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你赶快通知他的家属上医院看吧,越早治疗越好。”天啊,至于吗?我呆坐在沙发上,想了半天,还是将信将疑。
    
    第二天,我悄悄把心理咨询的结果告诉了他爱人,她也不敢相信,最后决定还是带他到医院看看。果然,心理咨询师说的没错,医生说:“幸亏看得早,经过治疗还可以恢复,晚了就麻烦了。”
    
    这件事,让我打消了对心理咨询师的偏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我们天天在一起的人看不出来,为什么人家心理咨询师聊了半天就敢断言?说明人家受过专业培训,又经过严格的考试,是可以信赖的。
    
    本版整理  施淑洪

日期:2008-07-04 作者:施淑洪 来源:新民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