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智慧校园 |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现实中,我们常陷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如不做”的泥潭中。
一个人做得越多,依概率学推理,其犯错的机率就越大;同样,其犯错的次数越多,挨骂的次数也就越多!多做了事却经常被骂,反而不做事的人看起来悠哉安哉,特别是现阶段国内民营企业管理还不是很规范,大多在责、权、利并不是很对等的前提下,“聪明”的人们于是乎便有了一些想法,而企业里也就表现出下面的一些形式:
1、 为什么又是我?
2、 这件事不归我管!
3、 我考虑考虑,以后再说
4、 我不太清楚
5、 我得请示我的上司……
以上几种表现形式,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所谓“聪明”的人们是犯了职场中的一种慢性病,称之:“习惯性懒惰综合症!”得了此病的职场中人,已将之上升为无意识的习惯,且还自认为老成;反倒忘记了自己正钻进狭隘小我的死胡同,而失去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被否定是因为还在被关注”,“被批判是因为还有价值”。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在面对“做得多、错的多、被否定的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那是耻辱,并不能深层次的认识到“批评其实是一种关爱”。可惜的是,既然认为是耻辱,却没有纠正的动作发生。开始是怕被否定,继而逃避否定,所以最后大多数人最终都选择了放弃,直到连自己也被放弃。
如何彻底纠正“习惯性懒惰综合症”呢?民企治理专家团队结合部份代表性民企案例和人性分析,试着开出以下几味药方:
1、 思维转变
2、 小事做起
3、 适当的拒绝
4、 量变到质变
出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8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