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键时刻,调整好你的意焦(图)

(2008-02-11 08:07:52)
标签:

关键

意焦

校园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先说个故事:美国的瓦伦达家族是世界知名的空中飞人马戏班,他们的拿手好戏是在钢索上做叠罗汉表演。这个家族的家长瓦伦达更是一位伟大的绳索平衡家,他走了一辈子钢索,一直都非常成功。在上世纪50年代一次非常重要的演出中,有很多政要到场,并有电视转播,这位“常胜将军”意外地发挥失常,从高空坠落身亡。事后记者采访瓦伦达太太,试图找出他失败的原因。瓦伦达太太说:“每次走钢索时,他都只专注于脚下而从不想其他的事情。可这一次,他却在上场前不断地说,这场演出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结果就真的失败了!”
 

于是心理学上就把“越是患得患失,就越会把事情搞砸”这样一种现象称为“瓦伦达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一名足球运动员在点球大战中身处射失一球就会输掉比赛的危机时刻,心里会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打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球多半会打偏。潘石屹说过,如果你手里拿着一片一面涂了黄油的面包,你脚下的地毯越贵,涂了黄油的那一面就越有可能翻过来,直接扣到地毯上。再比如,一名大家公认的尖子学生,在考前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千万不要失误啊,可千万不能出意外啊,结果却恰恰发挥失常,名落孙山。

 

与“瓦伦达效应”相类似的还有两个名词。还是先从故事说起。

 

200多年前,一个叫霍雷斯·瓦尔坡的人写了一个叫《不虞国三王记》的故事。据说这个不虞国当初就在现在的锡兰岛上。这是一个古怪的国家。在那里,你本来不找什么,可偏偏就会碰上什么;你本来想要什么,但就是找不到。什么事情都会事与愿违。霍雷斯·瓦尔坡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词,叫做不虞现象或者不虞效应,引申为事与愿违的意思。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罗伯茨在其《看不见的心》一书中讲的一个故事:美国联邦政府试图消灭国家黄石公园的狼群以保护附近牧场的麋鹿,而后来却适得其反。不虞效应的本质就是:凡有作为,如果控制不当,必然适得其反。这是其一。

 

另一个叫做莫非定律,是关于事情如何出错的幽默规则,那就是:会出错的事,一定出错(If some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莫非定律诞生于1949年,以Edward A. Murphy(生于1917年)命名。他是爱德华空军基地的工程师,专门研究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能力。他发现他的同事总会把加速计的固定器装反,因而脱口而出他的观察。有人在记者会上引述了他的这句话,于是很快在航天工程研究者之间散播开来,并陆续有人加上新的法则。1958年,“莫非定律”正式被列入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但是莫非本人却从未发表过莫非定律,这一点倒是蛮符合莫非定律的。莫非定律至今已经发展出各种类别,从莫非通则到计算机、家庭、工作、政府等等,各种领域都有人找出属于其他们的莫非定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意焦,说白了就是注意力的焦点。了解了上面说的这些效应和定律,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事需积极思考,将注意力的焦点完全集中于自己想要的结果上,而不要放在不想要的事情上。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就更难以释怀。但我们必须牢记:只有注意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获取积极的信息,形成积极的心态,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否则,总想着失败,就会得到消极的结果。这就是积极思维的力量。

 

 

出处:观念播客的BLOG 2007-12-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