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就业创业 |
分类: 创业指导与留学规划 |
李远四年前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从学校毕业后就选择了自己创业的路,向父母借了些钱,成立了一家IT公司,四年过去了,公司业务却日渐滑坡,李远也债台高筑,周边的亲戚、朋友们极为担心,让他尽快结束公司,否则他将会越陷越深,而李远对于将来依旧盲目乐观。
其实对于大学毕业生创业,我个人持保留态度。
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原本就缺乏了解,就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如果选择自己创业,需要事先做好可行性分析,大学毕业生对市场环境比较陌生,难免会偏颇。再则涉世之初,各方面的资源匮乏,能力也缺乏,企业的运作、业务的推广、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务的运作、风险管理等等都是一片空白,仅凭一腔热情,创业的失败率是极高的。而且南宁相对很多大城市,如:广州、上海等地商业氛围也不够,大环境的不匹配,更会加剧大学生创业的失败。毕竟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因此大学毕业生对于择业应该要多些理性。毕竟一出校门就做了老板,起点高了,即便失败后再为人打工,在心理上是有障碍的,不利于职业的良性发展。
有大学毕业生,或者在职场上已经打拼了几年的朋友们在遇上职业发展的困惑时向我咨询。我认为职业规划如同制定个人的战略方向,有句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即便用了正确的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有关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问题要追溯到大学期间,很多大城市,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已经给大学生们开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这对于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对社会、对工作都有一个务实的了解很有帮助,不至于脱离现实。
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但由于分数等各方面限制,我们常常是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我们也不应为此郁郁寡欢,大学期间,其实主要培养的是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给在校大学生们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除了扎实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外,可以多选择一些有兴趣的课程作为第二专业,多看些课外书籍;
二、注重培养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除了本班级、本年纪同学外,尽量多结交朋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能进入学生会锻炼更好;
三、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了解社会,增加一些经历和能力。利用假期到社会上打工实践,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都设法去尝试;
四、做一次专业的职业测评,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等方面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评估;
五、多看一些求职面试、企业运作、礼仪、人际交往、心理学、情商等方面的书籍,还应该向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师兄、师姐们询问工作的情况,得到一些指点和心得。
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在毕业后择业就会更理性更务实!
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方面,个人不欣赏蜂拥考公务员,也不赞成哪行赚钱就往哪行钻。我个人的观点是:“爱一行,干一行”。兴趣和能力的匹配当然是最完美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才会不断有动力。但刚进入社会当然很难兼顾,只能尽量平衡。
职业规划是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25岁前属于职业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试着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我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业余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这个阶段迫于生存的压力,同时也是跟社会的磨合期,因此跳槽稍频繁也是可以理解的。
25-30岁开始进入了职业确立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职业的确定还会有一些调整。过了30岁,才算是进入职业的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已经定下了较为坚定的职业目标,并制定较为明确的职业计划来确定自己的晋升潜力。
因此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不仅仅只是从企业本身需求考量,还应该人性化结合员工的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工作,不至于造成人才过多流动,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健,毕竟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人”!
出处:黄丽萨的博客 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