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与女人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

(2007-09-02 07:34:57)
标签:

职场/励志

男人

女人

人际交往

差异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朋友亲疏源于个性差异
掌握技巧优化人际互动
 
  人从出生起,便自然地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从那时起,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体验到孤独。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根本的需要就是摆脱孤独。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进一步把这一心理需求区分为三个层面,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与支配需要偏于“工具性”的一面;情感需要则是一种在人际互动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一需要与前面所说的克服孤独感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男人与女人,都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与互动中对抗孤独感,都需要密友。所谓密友,就是互动密切、情感卷入较深的朋友。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若没有亲密关系的陪伴,生命将失去意义。李强在文章(下文)中提到,亲密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一种情感上的支撑”。但是,社会上对男性的角色期待是理性的、坚强的、独立的,因此,男性对亲密关系的依赖会相应少一些,比如,盛佳就把自己描述为一个“比较理性”、“求助倾向比较弱”、“有些事情自己解决,有些烦恼自己消化,有些责任自己承担,有些隐私自己保留”的人。

 

    因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同性别的友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日常经验,女人似乎比男人拥有更多的亲密关系。事实上,这主要是由人际互动的性别差异引起的不准确认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女性的亲密关系通常以情感分享为特点,而男性的亲密关系则以共同活动为特点。女性与密友谈论较多感情的话题,并且互动频繁;男性与密友互动频率较低,且通常有活动的时候才聚集在一起。基于这些表面现象,看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有更多亲密的“密友”。不过,个体差异大于群体差异,不仅会有密友多的男性,也会有密友寥落的女性。

 

    根据心理学家对两性在亲密关系方面的差异研究,概括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女孩子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孩子更多以群体的形式一起玩;

    女性的亲密关系是全方位的,涵盖许多方面的经验,而男性的亲密关系是有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伙伴,比如踢球的有一个朋友圈子,喜欢旅游的又有一个朋友圈子;

    女性比男性花更多的时间煲电话粥;

 

    男性和女性谈论的话题不同:男性会聊体育活动、新闻事实,而女性谈论较多的是服装时尚、个人情感;

    女性之间的自我表露的程度深于男性之间的自我表露;

    女性的亲密关系比男性的亲密关系包含更多的社会支持,特别是情感支持;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关系中表达爱的情感;

    女性的同性关系比男性更亲密。

 

    女性这些人际互动的特点,对身心健康具有微妙的影响。女性比男性平均寿命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女性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会合理地营造与利用这种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支持,与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十分密切。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有位公司职员由于病假,一个星期没有上班。回到公司后,他原本以为会有很多人纷纷前来慰问,结果竟然没有一个人问候。他失望之下,竟然得了抑郁症。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亲密关系都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起着峰回路转、拨云见日的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亲密关系对事业成功、内心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缺乏亲密关系的企业界精英来说,在遇到严重的挫折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选择自杀。近些年,不少年轻有为的青年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重要原因就是在家庭或工作中缺乏亲密关系。

 

    基于此,维护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拥有一两个知己(密友),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亲密关系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

 

    首先就是相互性原则。密友之间的互动是情感的相互交流。情感遵循相互性原则,即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别人对你的态度等于你对别人的态度。

 

    按付出期待回报,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先主动付出,别人才肯为你付出。对密友要舍得投入。如果不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别人也会对你吝啬时间与精力。如果你肯为自己的密友付出,你的密友也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试想,你从不在银行存钱,你能期待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到钱吗?

 

    维护他人的自尊。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是得到尊重,也就是被肯定、认可。密友之间的互动,同样需要维护双方的自尊。如果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即便是密友,彼此也会芥蒂暗结、渐行渐远。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个道理。

 

    至于人际互动的技巧,远没有以上这些基本的原则重要。纲举才能目张,原则确立之后,再根据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7-09-0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宋振韶

 

附:

男性之间需要结成密友吗

 

编前: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闺蜜”的存在理所当然,却对男性之间是否需要密友意见不一?有人说,几个男人黏在一起,多腻呀;有人则说,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踏实;还有人说,青春期时需要,成年以后再也无法延续从前的亲密……

    那么,究竟是性别角色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友倾向,还是性格因素占了更大比例?

    需要: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踏实

    李强

    有人会说,男人不需要密友,几个男人黏在一起,多腻呀。我说不然,“密友”不是“蜜友”,而应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一种情感上的支撑。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密友。

    高中时代,学习占用了太多精力,总有一种压力过大的感觉。同学之间可以在一起玩,却缺乏深入的交流,至少我是这样。

    高三时,邻班来了一个新同学晖。一天课间,他突然找到我说,听说我作为班里的学委正在组织“结对子”帮扶活动,他也想加入。他说自己是复读生,希望今年不再落榜。我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我俩结成“对子”。既是“对子”,自然得负起责任来。晖挺聪明,但工夫下得不够,比较贪玩,闷的时候还躲在角落里抽烟。对于这些,我都不留情面地指出,虽然他有他的道理,但也不得不听我的。

    一次下大雪,晖整整一个上午没来上课。我去问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说他没请假。这回我真的生气了,暗想再也不管他了。下午,晖来找我,我不理他,他逗我,我也不乐。他默默走开了,搬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脚翘在栏杆上,点了根烟,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或者说是他故意让我看在眼里。我控制不了自己,冲到走廊里,把他的烟掐掉,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这才对我说,早晨他遇到一位老大妈摔倒在雪地里,于是搀着她去了医院,做了检查。我的心里惭愧极了,这事若发生在我身上,我未必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从那时起,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那时候学校对我们几个尖子生提出了争当“状元”的要求,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压力。可是晖很会帮我减压,比如带我去护城河边的小树林摘桑椹,到烈士陵园背书,去小摊吃煎饼果子……他还把我一纸信手写来的小散文寄到了日报社,竟发表了。高考结束,我没有当上“状元”,也没有考入心仪的北大,见到晖时,他安慰我,“这张通知书要是我的多好”,本想复读立志考北大的我,安安心心地去上自己的大学了。

 

    大学时代,学习不再是一种消磨心智的重负,这时候的“密友”就更多了些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成为相互间个人身心发展的良师益友。

 

    一次,初学游泳的我刚刚游到深水区边上,突然想打嗝儿,我一下子慌了神,手忙脚乱就往水底沉,亏得玮正好托住我,把我拉到了池边。我躲深水区远远的,再也不敢去了。这被玮发现了,他问我,“怎么?怕了吗?”我不答,他对我说,“别怕,跟我来,我就在你旁边游。”

 

    在他的带领下,我游到了深水区。他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始终伴在我的左右,这样我便放心地游起来。一天,玮说浅水区有他的一个同学正在学游泳,要去指点一下。说实在的,我怕他离开我,可是又没有理由不让他去,他看出了我的胆怯,问:“这么长时间,你出过什么危险情况吗?”我摇摇头。“就是的,你游得已经很好,你先游着,我去去就来。”我信服地点了点头。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次只是找了一个托词让我独自去应付深水。

 

    这件事以后,我的自信心开始增长起来,个性也开始独立起来。正是有了这种自信和独立,我才有了更多的朋友。因为对于成熟的男人来讲,朋友不是简单地在一起,更不是成天吃吃喝喝、打牌侃大山,而是相互独立的,有着自己的个性、思维、观点、见解,在相处的过程中,交流、碰撞甚至争吵,使自己得以完善,得以发展,得以成长。

 

    玮成了我的密友。那时他正在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正在读《白鹿原》,后来我们不但交换了书,更交流了对书的认识,相同的爱好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时我正在学校办广播站,在他的提议下,我们办了“大学生看社会”专栏,常常是我俩一起出去采访,一起写稿子,看法不一致时甚至会争执起来,但是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的急赤白脸,对我们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还有很多这样在成长路上的密友,他们现在也许不在我的身边,但是,友情却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似乎就从来没有分开过,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踏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事,都能去从容应对。

 

    不需要:成年以后很难再延续从前的亲密

    盛佳

 

    青春期那会儿,也曾和一帮男生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一起打篮球,一起做实验,一起拼游戏,一起追女生,那时的亲密,成年以后好像再也无心找回。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成熟的男性,应该有一分从容与独立,在头顶撑起自己的那片领地,不需要别人过多干预介入。

 

    不可否认,同性的人在一起,可以获得与异性在一起不能获得的感觉,比如共同的志趣,相似的遭遇,职场上的不如意,恋爱中的麻烦……

 

    但是对我而言,不知是因为工作后的心境使然,还是因为生活的重心使然,我一直没有兴趣结交一两个固定的密友。而且,当对方向我伸出橄榄枝时,我还会苦不堪言,甚至想要给他抛回去,觉得男人之间这样彼此依赖很不习惯。

 

    两年前,我从一家公司辞职后,同部门的一个同事也随后辞职。在一次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小饭局之后,他频频向我诉苦,比如和女友分居两地,想要买房却房价飞涨,工作也不怎么如意,总有一种漂在北京的感觉。多数时候,听到他的抱怨,我能够安慰一下,或者应邀聚头,但是时间久了,总感觉自己扮演了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只要他有烦恼,无论是周末还是深夜,我都有责任随时出现。因为,我是他最可依靠的那个人。

 

    女友在外地的他,通常周末没有节目,所以总会在我家逗留。女友虽不是小气之人,但是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周末,我们的二人计划总会因为他突然的到来而泡汤。某次女友接了他的电话,说我们晚上去看电影不在家,他居然赶到影院,和我们看了同一场电影后来到我家消夜。

 

    不久,他买房子,看中了我们小区新开盘的项目。于是,我更成了专业支持,从看房到交定金,从拿钥匙到确定装修公司,他的问题无数,我的烦恼也无数。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需要平衡的。如果我和他性格雷同,需要在烦恼的时候有所依靠,在困难的时候需要别人伸出援手,那么OK,我愿意把你列为固定的密友。在困难的时候给你提供“避难所”,因为我也需要。你来我往,不失为患难之交。

 

    问题是,首先,我不是喜欢过于公开自己的人。有些人公开自己无所谓,喜欢把自己的私事拿给密友分享,我则不习惯如此。由于密友之间来往密集,难免你的家事我的过往了解得比较仔细。这种了解是相互的,如果只有一方透明,另一方遮遮掩掩,那么就打破了密友交往的规则。我不想成为遮掩的那一方,所以宁愿别人不要对我透明。否则,自己掌握了对方太多秘密,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你承接了对方的烦恼,肩上自然会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我的求助倾向比较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比如同样是不知道路况,有人习惯于张口就问,有人习惯于求助地图。所以,生活中如果有烦恼,有人喜欢向密友倾诉,以此获得支持和帮助,而我更愿意求助自己。事业上如果有不顺利的地方,我也习惯于自省,最多和亲人或者是正好出现的某个朋友顺便聊聊,这种聊也不是希望别人帮我解决问题,仅仅是排遣压力而已。所以,在危急时刻,我也不需要密友紧急出场。

 

    最后,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有些人比较感性,觉得即使密友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仍然能够化解心中苦闷。理性的我通常不会受感觉的支配,而喜欢寻找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式。我觉得,有些烦恼即使向密友倾诉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密友永远不能代替自己做决定,对方说了再多“放心,以后前途还是光明的”,“哎呀,的确比较麻烦必须尽快解决”,这种不痛不痒的语言只能带来片刻的安慰,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解决困境的良方。

 

    总之,我希望有些事情我自己解决,有些烦恼自己消化,有些责任自己承担,有些隐私自己保留,所以,我自认为不需要和我分享或承担这些的密友。那只会让我觉得不自在。

 

    朋友?当然不可少。比如小区论坛里约上几个爱运动的邻居,固定每个周末去俱乐部打球;比如同事中某个周末男性大联盟,大家一起酒吧里坐坐侃大山;比如同学好不容易来京,召集一下老朋友聚会……这些都是因为某个契机,身处公共场合的聚会,绝不是你来我往有具体目的的私密碰头。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7-09-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