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教授农民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成才 |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
而每年的夏天,看着学生们无助却又无奈地在汹涌的社会大潮中挣扎、拼搏的时候,我的心情愈发沉重。从大学生为求职“发帖子认干爹”到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从2000本科生竞当搓澡工到大学生工资不如技工……失败的大学教育,让无数对大学怀着憧憬的人们体验到了深深的失望。
一个工厂,当他的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必定有人要为此负责。如果产品持续积压滞销,这个工厂将濒临破产。当学生家长们拿出血汗钱为教育缴费的时候,谁来为学生的就业负责?我们的高校只管入口不负责出口,只管收费不管质量。不看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管毕业生能否就业——教育投资失败的风险,还要让投资人自己来承担。
这个时代,生源成为市场的代名词,高昂的学费成为“教育产业”兴隆的保证。在“教育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是一波高过一波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是“北大外事接待费相当于一个省”、“吉大欠银行贷款30亿”的壮举,是北大毕业生卖肉、清华博士后修车这样无奈的结局。
许纪霖先生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曾经,我以此自勉。但是,今天的大学,实在是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我宁愿我是一个农民,耕耘、收获。但是如今在大学里,我种了一拨又一拨,却都是只开花不结果。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出处:红网
200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