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给我打电话,他现在遇到了困境,他现在做销售工作,他感觉压力很大而且赚钱更多的要依靠提成,所以他想换一份工作。他是学会计的,但他的愿望却是想到联想去做人力资源,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树立这个愿望的,但从中发现他的状态是极度混乱的。我就问了他一句,你说你想去联想集团做人力资源工作,那你为这个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找了很多借口,说什么不认识联想公司的人,不知道怎样学习人力资源知识,学校里考试太多等等。如此情形让我感到中国大学生在就业状态上惊人的一致:没有准备且诸多借口,由此所形成的就业错位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式的大学生就业错位是这样的:所学非所做,所做非所愿,所愿非所能。一般来说,一个专业是直接对应着职业的,但是由于高考报专业时不认真、不科学,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因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大学里他就没有意识去修炼专业知识与能力,在不想和不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跨专业就业,而这样所找的职业(工作)和报考专业时是一样的,都是从头开始认识和准备,在急躁心理的主导下大学生对一份新工作很难坚持做一年,就由此做出了不喜欢这个职业的判断;同时在大学里模模糊糊所了解的职业知识和在与别人攀比、影响下,他们也确立一个很高的职业目标:去名企、外企、五百强企业工作,但是在他们心头所确立的目标一直都在沉睡,他们没有对这个目标进行过科学、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没有丝毫准备或准备不到位的情形下,他们是很难达成心愿的,因为能力不够、差距太大,所以这个职业目标只能是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安慰自己的借口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错位呢?我们知道一个角色的实现是有其标准的,就是说,如果你想成功转化为一个角色,那你就要符合这个角色的要求和条件,如成为一个公司的员工,那首先你要符合公司的要求,而且还有能力做好一项工作,这样你才有了去这个公司的可能。但是,来咨询我的那个同学,虽然有想去联想集团的计划,可他没有为此去做充分的准备,更没有去努力补充差距,因为他没有调研所以根本也不知道和自己的差距,就是这种态度和观念让他的目标落空了。
如果有一个职业目标,一个角色期望,那么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澄清角色,了解角色,明确差距,补充差距是实现职业目标的步骤。澄清角色,以那个同学为例,联想,一个公司;人力资源,一个职能部门,他没有确定具体岗位,所以这的目标没有确定一个具体的角色,如果他再往一层,如去当招聘专员,那这就是一个角色了,很清晰明确,接下来就可以量化了。
了解角色,在调研中详细了解,知道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知识才可以做等。如招聘专员这个角色最少有这样几种理解:一是社会对其的定义,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二是行业,联想公司所处的行业有其对这个岗位的特殊理解;三是联想公司对这个岗位的具体要求;四是联想人力资源部门和负责人对这个岗位的集体理解;五是你对这个岗位的理解。你要综合这所有的理解才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招聘专员角色的理解。
明确差距,在了解角色之后就是了解自己,在与角色的对比中找到差距;然后就是找到弥补的途径和方式去补充差距。这是通用的方法论,具体的要结合角色和个人来说;因为角色在一定程度是客观的,而个性化的人与之的差距就是千差万别,具体补什么、怎么补还是要结合具体的人来说的;但无论怎样,你只要完成了角色所要求的条件就大功告成了。
能力不够是大学生实现心中目标的主要原因,但导致能力不够的原因却是准备不足,大学生在校的四年足够可以改变一切,但又有多少大学生四年如一日、三年如一日地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呢?恐怕能坚持三个月就不错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足以具备角色所必需的所有要求的,那么差距就没有缩小到让雇主聘用你的程度,所以失败就是必然了。
为什么大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改变一切,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准备不够呢?这里的原因就是意识、观念在起作用了。大学生没有角色补充意识、没有量变积累意识、没有规划调研意识,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为自己的失败埋单,而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自作自受。
角色补充意识,是如果你有一个期望角色,那你就要完成角色所要求的必须条件,否则你就不能成为这个角色。这个道理上文已经做出了解释。
量变积累意识,质的变化要用量的积累才可以转化,这个哲学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没有在实施。实现一个角色,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既定角色已经提出了量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你是否能都达到呢?有的人靠天赋很快就可以达到,但有的人就只能勤奋来实现了,可是大学生很难坚持到质变所要求的量的积累就放弃了,他们希望可以短时间就能看到付出后的所得,但是就业不是这样简单的扔石头有水花的行为,他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积累,能力的塑造,只有当与角色要求相一致时才会发生变化。所以说,如果你没有实现你的追求,就是因为你准备不够,积累不够,不要说你付出了什么什么,只要没有实现目标就是你的付出不够,要么再继续埋头苦干,要么以此为借口放弃。
规划调研意识,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个角色没有准确了解时,那你一定要先去调研清楚了,然后再作下一步的决策,你不可以自己对这个目标、角色的不了解为借口放弃或为盲目做下一步决策的失败找借口。你不能因为不了解而放弃,你要做的就是全力去了解他。很多学生都是这样,有一个美好的期望,但是对期望只是了解一点点,因为仅仅知道这一点,那么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就无法展开,而他们就被这个拦路虎停滞不前了,要知道,这个问题自己通过调研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且,有时候,你要是思考一下,把一个自己还不了解的期望、角色就当作了下一步的目标,这种行为是多么的随意和草率。什么都不了解,怎么可以就将之拿来当自己的目标呢?真让人匪夷所思,从中你可以看到这些大学生糊涂到了什么程度。
这一切都是缘于大学生不懂得一个道理:自作自受。就是说,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是你昨天的选择成就了你的今天,是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明天。目标是一种选择,目标后的不行动也是一种选择,既然都是自愿选择,那么也就无需怨天尤人了。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追求、多么大的理想,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个人的选择,都是可以的;但是你选择之后的不作为,却是不能让人理解的。你不能在大一时确立一个去宝洁的目标,然后在大学四年丝毫不为此而准备和努力,如果你奋斗了四年,即使最后没有去上,那你自己也不会后悔,因为你全力付出了;但是很多大学生却不是这样的状态,他们随便地树立一个职业目标,然后在大学里随心所欲、肆意妄为,等到了毕业时,他们就又重拾这个目标,然后去应聘宝洁,结果当然是失败,因为即使你四年如一日地为此努力都不一定实现目标,何况你仅仅是在毕业时没什么准备的投简历呢?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25年的坚持。19世纪,一个英国的盲童在小学课程上写下自己的愿望:英国教育大臣(相当于我们的教育部长),同样地也有一个小孩树立了当海军大臣的理想;25年过去了,盲童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那个小孩则在经营一个农场。知道为什么吗?那个盲童只不过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一直付出了25年,结果他就梦想成真了;而那个小孩呢,仅仅当是一堂课而已,第二天就忘了。你看,选择本身并不困难,难的是为选择所做的坚持和努力。
大学生们,请为你的选择负责,别让这个选择成为空想,否则,无论你毕业时身处何种状态,那都是不值得同情和理解的!
文/王兴权(本论坛专家)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career
来源:王兴权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ngxing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