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牙塔里 谁来筑起心灵的防火墙(图)

(2007-05-30 07:43:00)
标签:

大学生

心理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当微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悲哀。人越多的时候越孤独,笑得越开心反而越难过。真正的快乐屈指可数。孤独吞噬着我的灵魂,或许死亡,才是我最好的归宿……”这是前几天“青铜奖”DV剧《迷失的微笑》中女主角苏薇的独白。

  现实校园生活不是DV剧,却有着无数苏薇式的独白。

  进入5月,浙江大学、南京师大、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大、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知名高校相继发生了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注意。

 

   心理问题:究竟有哪些?

 

  “郁闷啊,这日子忒郁闷了”和很多其他大学生一样,小张也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最近他老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出问题了?”。

  “郁闷”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负面情绪,不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中心李伟民老师这样说,“大学生都是年轻人,情绪波动大,遇到一些大一点的事情的时候不能处理的很好”,所以,郁闷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低落状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那么,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主要是一些临时性的,应急行的问题。”李老师说,这些问题中,情感问题是最多的,其次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还有就业压力,考试焦虑等问题。

http://www.newgxu.cn/html/2007-05/files/jpg1180443248_0.jpg

(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

  这些一般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复杂,它“甚至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李老师举例说,某个同学的一句口头禅是“你怎么这么笨呢”,一天讲这话的时候适逢她的舍友心情不好,就被反驳说,“世界上所有人都笨,只有你聪明!”她和舍友于是为此进入漫长的“冷战时期”。她最后不得不去心理咨询中心,一推开门就问道“我这人讲话怎么老这么难听啊,是不是我心理有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么简单,据李老师在去年对部分大一新生所做的心理测评来看,“有比较少的一部分人”——约有10%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些问题包括有抑郁症,长期失眠,甚至是“轻生”。

 

   问题根源在哪里?

 

  很多人想要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拿自杀来说,最近有不少“专家”在媒体上说大学生自杀“是让社会逼死的”,或者说与家庭及成长经历有关,也有人说是由于大学生自己“缺乏责任感”,还有人也许看到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教育本身有某种关联,呼吁“遏制大学生自杀现象应首先改善学术环境”,甚至有人声称“读大学,你死定了!”

  教育系临床心理学博士周永红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抱了必死的决心,那么很可能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因为“从流行病学上来讲,每年一个有上万学生的大学中出现一两次自杀事件是比较正常的比率,我们做的只是尽量减少这种可能性。”可能这样说有些不够“人道”,但是他强调说“可这是规律,这是科学。”

  李伟民老师说,除了自身,心理问题产生的其它原因也有很多,“要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这些因素有家庭、经历、教育、社会等等,甚至会包含自然因素,比如季节变化。“春天是精神病比较多发的时期”,在上半年,一般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来说会多一些。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问题降到最低”,他说。

 

   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在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林燕红老师是去年西大公管学院的毕业生之一,她说,大一的时候上过的心理课“挺有意思的,对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大”。

  不过,和一些其他被采访者一样,文传学院大三学生雷浩觉得“大一时的校选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一般,上过之后也没有什么感觉。”“心理课,想说爱你不容易啊”,法学院小张笑着说。他甚至认为,上课还不如自己看书。

  为什么这样?农学院植保专业的庞健修说,上课的时候人太多了,3个班在一起有100多人,老师只管在上面讲理论,但“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啊”。他理想中的心理课堂至少是这样的:“小班授课,加强互动;加强一点针对性,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http://www.newgxu.cn/html/2007-05/files/jpg1180443253_0.jpg

(我们的无助,谁来拯救?)

 

  一位教育系讲授心理学的老师说,现在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着手改进,但是“这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他仍然坚持认为,“不管承认与否,学心理课肯定比没有学过更好一些,学生们都可能有意无意的在以后去运用它”。

 

   老师:半夜下班,“家常便饭”

 

  据悉,在发达国家,每1000名大学生就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我国,这一数字几近是5000:1。西大这一比例不容乐观,因为只有3名专职老师。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心理咨询中心还有还有不少兼职老师。在这21位专兼职老师中,有四位博士,其中两位在读。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之间。学工部唐兴部长说,仅从数量上来看,“这是很多学校难以达到的。”

  兼职老师在每天晚上8:00—10:15轮流值班为学生释疑解惑,周末也不休息。这段时间内,有时候前来咨询的人偶尔会比较少,但是有时也会“爆满”,他们甚至不得不排队。所以对于很多兼职老师来讲,11:00下班也便成了“家常便饭”了,只因为,“心理咨询中心已经成了同学们心灵的港湾”。

  周永红博士说,按照每晚接待4名学生的“饱和量”来算,东西校园两个心理资讯中心合起来一周最多接待56名同学。如果按照一个学期有20周来算,一年下来,最多也只能接待2240名学生,这只占全部人数的约10%。

  如果把校选课、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因素考虑进来,这个数字还能提高一些。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梁祝平副教授给曾估算说“每学年全校大约有1/4的学生接受过心理辅导或咨询。”

  但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 80%~90%大学生会出现“发展性心理问题”,也就是成长中出现的一些“比较自然而非病态的问题”。

 

   前景:“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学生工作部唐兴部长说,“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好的基础”,近些年来的发展也很快。

  1985年,校团委、校学生社团联合总会直接领导创立了以“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宗旨的心理协会;1990年在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心理咨询中心;2002年在西校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2003年5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2005年学校在东校园建立心理咨询室; 12月又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心理放松室”,同年建成了校级心理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及大学生心理协会构成的三级心理辅导网络……

  2003年心理咨询专项经费1.5万,2004年6万,2005年8万,近两年专项经费投入每年一直维持在7、8万元……

  “没有多少学校能做到这些”,唐部长说,在这方面西大在全国已经走在了前列。

 

http://www.newgxu.cn/html/2007-05/files/jpg1180443243_0.jpg

(把心儿打开,让阳光照进来)

 

  不仅如此,学校还举办一些手语歌比赛、心理放松室体验、心理电影赏析及影评、班级心理委员沙龙等活动……本届“5.25—我爱我”又推出了新鲜样式,比如说“校园心理情景剧”,唐部长说,这是今年第一次推出这种很“时髦”的样式,不但学生喜闻乐见,而且还“增强了互动性”,把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参与性“很好的融合起来”。

  不过,唐部长也说到,“现在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及班主任、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有待提高;特殊群体(比如说 “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要加强针对性等。

  怎么解决?唐部长说,现在的努力方向是“把个别心理咨询(治疗)转变到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中去”,不但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渗透到班级管理和课程学习中去。”他希望不论辅导员、任课教师,还是导师,都能够来关注大学生的学生心理健康。

  而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助人自助,自助助人”。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去解决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学生,也要在“朋辈之间”多多沟通和交流。

  这样,“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个个拥有健康心理”就不再是遥远的梦了。

 

来源:雨无声 王中伟 时间:2007.0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