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剑:四入名校三次退学

(2006-10-14 06:00:52)
考大学,一考就上重点;上大学,一烦就玩游戏
周剑:四入名校三次退学

10月的校园里,最活跃的恐怕就是2006级新生了,加入社团、选修课程、结识老乡、熟悉环境,忙得不亦乐乎。而同为2006级“新生”的周剑却出离于这一切,既平静又不平静,因为这已是他第四次考入大学。
和一般人比较起来,周剑的大学之路格外曲折:2001年考入武汉大学材料专业,次年被退学;2002年再次考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主动退学;2003年,第三次参加高考,高分考进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05年11月,再次被退学;2006年第四次参加高考,重新考回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3次退学,其表面原因都是沉迷电脑游戏、未修满学分。而周剑坚持自己不是网瘾青年,真正的原因是进了大学“找不到方向”。

身处熙熙攘攘的校园 他觉得自己孤零零的

周剑,湖北黄冈罗田县人,独子,从小成绩优异,中学时曾担任学生干部,人缘很好,兴趣广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最大的愿望就是周剑好好学习。除此之外,他们对周剑没有任何要求,什么都依着他。

2001年,周剑顺利考入武汉大学,就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报考武汉大学显得有点偶然,因为很多同学都报,所以他就报了;至于专业,报考时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名字挺好听”。

进入重点大学,周剑的生活原本应该很精彩。但他很失望,住的地方很破,教室也很破,教学设施也不齐全,而在他的想像中,大学应该什么都是崭新的。

最严重的是,突如其来的“没人管”让周剑很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他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学校。刚开始还是几个同学相邀一起去上自习,慢慢的大家都单独行动了,他也没有班级的感觉。大一上学期末班上组织去森林公园玩儿,而周剑感觉怪怪的,像是一群不太熟的人在一起吃烧烤、划船,并没有增进什么了解。

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学生社团,交了10元钱,在组织一次活动后社团就毫无音讯。偌大的校园,他感觉一个人孤零零的。

感觉无事可做的周剑就去玩游戏,上网看电影和肥皂电视剧。

2002年4月,因为旷课、旷考太多,周剑被退学。他回到家乡,立即参加当年的高考。这次他又报考了武汉大学,不过选择了化学专业,原因是因为自己在校园乱逛的时候,老从化学学院的门口经过,看到上面挂了很多牌子,觉得这个学院一定“很牛”,而自己中学化学也学得不错。

但他还是旷课,不喜欢的课根本不去上。辅导员找他谈了几次话,他便觉得辅导员对自己有偏见,起了逆反心理,课旷得更厉害了。

院里把他叫到办公室,将正在拟定的退学文件给他看,上面写着“屡教不改”。在退学文件正式公布前,周剑自己办理了退学手续,再次回到家乡,参加当年的高考。

对于这次退学,周剑觉得非常遗憾,因为他挺喜欢化学,做实验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去玩游戏,因为“实验就是游戏”。

不开心,就去玩电脑游戏

第二次退学,父母很难过,周剑也很难过。他继续参加高考。

这年,他考出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报考的是北大,但分数不够,最后被录进华中科技大学。

命运这次好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周剑被调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周剑啼笑皆非,但已经耽误了两年,没办法,只能试一试。

虽然周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这次他下定决心好好读。第一个学期他几乎没有碰过电脑,好几门课程考了八九十分。

但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打乱了他的计划。第二个学期开学不久,他新买了一辆自行车,还没骑几个小时就丢了,之后又连续丢了3辆。“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周围的坏人怎么那么多”。周剑逃进网络游戏寻求安慰,一个学期的努力前功尽弃,他又回到了过去旷课、旷考的轨道。

那段时间,周剑每天有5个小时以上都在玩电脑游戏。2005年,大三一开学,周剑再次接到退学通知,尽管他与要求仅差半个学分。

2005年11月,周剑第四次走进高三课堂,直至今年以614分的高分,再次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现在,周剑最希望能申请转入2004级,尽快毕业,尽快工作。他家里条件并不好,他在大学的四进三退,不仅在经济上损失了五六万元,还让父母被很多人说成教子无方,他自己也从原来的学习榜样变成了反面典型。而他当年的同学已经毕业工作了。

面对过去,周剑的反思显得相当理性: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外在环境要求太苛刻了。

他坦承自己肯定是有问题,自制力比较差,但学校教育的方式也有问题,就只知道说教——“如果第一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人指引方向,也许我就不用走这么多弯路了。这个人可以是学长,也可以是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安排学习、生活和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比我们在大学无头乱撞好多了”。

他认为,大学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改正的机会,同时加以教育;而教育的方式特别重要,要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说教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找到信心,让他明白因为他的存在,这个学校会有所不同。

大学第一年很重要,新生要多向前辈请教。他很遗憾,那些年他把自己封闭了。

“这是最后一次,不会再有机会了”,23岁的周剑半开玩笑地说,“我都老了”。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6-10-13 本报记者 甘丽华 通讯员 包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