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实践与校园招聘 |
8月11日,在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参加暑期实训的第一批389名在校大学生完成实训计划。不少学生表示,缺乏实实在在的实训机会,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个人能力难与企业需求“对接”,因此“灰领”专业学生——
灰领专业叫好不叫座
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沈浩告诉记者,此次安排技能实训的23个岗位全部是“灰领”岗位,有相当部分是目前人才短缺的热门岗位,如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据库管理、三维设计、电气控制等。在人才市场上,上述热门岗位常常面临人员缺口,用人单位苦于招人难。而事实上,各类高校紧随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学习这类专业的学生并不少,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经验、动手能力差。供需“错位”难以对接,导致这些“灰领”应届毕业生叫好不叫座。
来自沪上某高校数控专业的小郁告诉记者,自己学的专业在市场上是很吃香,可毕业时学生也并不那么受企业欢迎。“企业要的都是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像我们这样刚毕业的,工厂都不敢要,到了工厂里也不敢让我们开机床。”小郁告诉记者,数控设备很昂贵,一旦操作不当发生事故损失很大,所以如果没有人带教,短期内根本没机会上机,更别说锻炼动手能力了。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沈颖则告诉记者,她周围不少学生在毕业前都打算考一张职业资格证书,以便求职时有个“技能证明”。“单位对我们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大放心。
实训成“大学生师傅”的“跳板”
在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的环保水处理实训室里,十来个环保水处理模型,包括游泳池循环过滤工艺、生物除臭处理工艺等设备一应俱全,足以模拟工厂水处理的整个流程。“学校里也有设备模型,但没有这么先进,而且是单个孤立的,类型不全,且无法进行模拟的操作控制,看不到整个处理流程。”来自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的沈颖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用人普遍不喜欢大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只会纸上谈兵。”来自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本科大三的周晓君参加了数据库专业实训,他认为,所谓实训,就是“实实在在地训练”,是要在工厂或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下操练动手能力,了解真实的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将书本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对接”。
记者了解到,在为期三周的实训中,大学生们实地了解了最新的生产设备,开阔了眼界,同时又在来自知名企业的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动手操练。实训成为这些灰领专业学生变身“大学生师傅”的一块“跳板”,帮助他们顺利走出校园,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大学生师傅”需要更多“跳板”
尽管不少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毕业前尽可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从“纸上谈兵”晋升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灰领”,但给予他们的实训平台似乎并不多。尽管今年市公共实训中心已经尽可能扩大了暑期实训的规模,提供了700个实训岗位,但与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相比,仍难以满足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实习难,而对于高校中灰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实际动手操练实训更难。专业对口、工作有“含金量”的实习岗位几乎找不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陈薇亦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前,她和同学就主动跑工厂,表示想要在暑假来实习,可是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此外,光有实训还不够,“大学生师傅”需要资深师傅领进门,可灰领大学生们即使自己找到了实习岗位,也往往缺这么一位师傅。
沈浩表示,高校学生相对缺乏实训和实习岗位,学生虽有实习需求,但用人单位无论在提供岗位和带教等方面并不积极。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远需要来看,他呼吁企业和各部门多关心大学生的实训问题,另外,他表示,公共实训中心是上海职业培训的公益型平台,高校不妨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来进行实训,利用这一平台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大学生顺利走上技能成才的通道。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6年8月12日
晋升“大学生师傅”需要“跳板”
薛亚芳
薛亚芳
灰领专业叫好不叫座
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沈浩告诉记者,此次安排技能实训的23个岗位全部是“灰领”岗位,有相当部分是目前人才短缺的热门岗位,如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据库管理、三维设计、电气控制等。在人才市场上,上述热门岗位常常面临人员缺口,用人单位苦于招人难。而事实上,各类高校紧随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学习这类专业的学生并不少,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经验、动手能力差。供需“错位”难以对接,导致这些“灰领”应届毕业生叫好不叫座。
来自沪上某高校数控专业的小郁告诉记者,自己学的专业在市场上是很吃香,可毕业时学生也并不那么受企业欢迎。“企业要的都是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像我们这样刚毕业的,工厂都不敢要,到了工厂里也不敢让我们开机床。”小郁告诉记者,数控设备很昂贵,一旦操作不当发生事故损失很大,所以如果没有人带教,短期内根本没机会上机,更别说锻炼动手能力了。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沈颖则告诉记者,她周围不少学生在毕业前都打算考一张职业资格证书,以便求职时有个“技能证明”。“单位对我们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大放心。
实训成“大学生师傅”的“跳板”
在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的环保水处理实训室里,十来个环保水处理模型,包括游泳池循环过滤工艺、生物除臭处理工艺等设备一应俱全,足以模拟工厂水处理的整个流程。“学校里也有设备模型,但没有这么先进,而且是单个孤立的,类型不全,且无法进行模拟的操作控制,看不到整个处理流程。”来自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的沈颖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用人普遍不喜欢大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只会纸上谈兵。”来自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本科大三的周晓君参加了数据库专业实训,他认为,所谓实训,就是“实实在在地训练”,是要在工厂或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下操练动手能力,了解真实的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将书本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对接”。
记者了解到,在为期三周的实训中,大学生们实地了解了最新的生产设备,开阔了眼界,同时又在来自知名企业的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动手操练。实训成为这些灰领专业学生变身“大学生师傅”的一块“跳板”,帮助他们顺利走出校园,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大学生师傅”需要更多“跳板”
尽管不少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毕业前尽可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从“纸上谈兵”晋升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灰领”,但给予他们的实训平台似乎并不多。尽管今年市公共实训中心已经尽可能扩大了暑期实训的规模,提供了700个实训岗位,但与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相比,仍难以满足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实习难,而对于高校中灰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实际动手操练实训更难。专业对口、工作有“含金量”的实习岗位几乎找不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陈薇亦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前,她和同学就主动跑工厂,表示想要在暑假来实习,可是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此外,光有实训还不够,“大学生师傅”需要资深师傅领进门,可灰领大学生们即使自己找到了实习岗位,也往往缺这么一位师傅。
沈浩表示,高校学生相对缺乏实训和实习岗位,学生虽有实习需求,但用人单位无论在提供岗位和带教等方面并不积极。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远需要来看,他呼吁企业和各部门多关心大学生的实训问题,另外,他表示,公共实训中心是上海职业培训的公益型平台,高校不妨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来进行实训,利用这一平台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大学生顺利走上技能成才的通道。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6年8月12日
前一篇:面试PK台(二)
后一篇:大学毕业生有了工作又怕工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