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原因及对策

(2006-06-06 06:59:17)
文/周其洪(全球职业规划师)

近年来,国内高校频出现学生自杀或其他心理疾患日益严重,社会各界深为忧虑和震惊。《北京信报》2005年11月16日报道,从2005年初到9月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6年2月20日至3月1日不到两周的时间,华南农业学院连续发生四起学生跳楼事件,而5月16日发生的人民大学女博士跳楼自杀事件。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份调查,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17%的人有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到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一起起惨剧令人痛心疾首,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痛心疾首、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选择用自杀结束美好的青春?我们应该怎样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山大视点)笔者就其相关问题有感而言,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有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伴随着矛盾、冲突、缺失父亲或母亲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使让自己“自卑”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也感觉自己是社会可有可无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缺乏爱心,无责任感的扭曲人格。另外,"许多优秀者其实长期生活在别人的控制之下,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洋娃娃”,这类人其实心理特别脆弱,总是压抑自己去符合家人或社会的某种需求,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话,会让自己觉得没有生活乐趣。一旦某一天遇到挫折,就有可能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法制周报)

第二,社会因素:目前,就业难带给大学生压力巨大,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够理性面对,但少数同学却无法接受现实,当自己“天真”地在大学校园里无忧无虑过三年多后,才发现自己要毕业了,求职过程中屡战屡败,而自己的同学则“高唱凯歌”,无法接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无法面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无法接受自己毕业就失业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做法而“回避”。

第三,个人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独自面对高校生活,无法适应。过去已经习惯成为家人宠爱的“明星”,现在成了事事都要自己做的“一般人”,尤其是对于感情挫折、学习压力等问题,适应能力差的少数大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第三,学校因素:上星期,凤凰卫视的阮次山先生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杀情况,采访了某名校的心理博士,这位博士,在电视上口若悬河,好象在做一个成功事迹宣讲报告,告诉观众他们学校是如何成功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殊不知,凤凰卫视采访该校的原因,就是5月该校的一位学生跳楼自杀了,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他没有去检讨学校的原因,反而利用媒体去吹嘘该校的“功绩”。实际上,很多高校不但没有功绩,反而问题重重,我国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防范和应急机制,这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有道德素养的心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防范大学生自杀的对策:

第一,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及应急机构。虽然,一些高校也有类似机构,但往往都流于形成,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可以考虑建立高校领导一把手问责制度,只要出现学生自杀,学校的第一把手必须承担责任,一年以内有二名以上学生自杀,校长就应该在立即下台,这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好抑制和防范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由选修转为必修课。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基本上都是选修课程,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基本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和心理问题的防范措施知之甚少,如果必修课程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个人要培养起良好的心态和承受能力,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善于排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学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外界影响,承受能力差,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并且较高的成就动机更容易在受挫的时候造成心理落差。这样,在学习压力过大或成绩不理想、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等直接诱发因素出现的时候,就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因此,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消除事事争第一的浮澡心态,多接触社会,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第四,加大就业指导工作投入力度。这几年,高校的招扩可谓“疯狂”,把大量的学生招到学校,等学校毕业了,并没有为学校提供良好就业指导工作,除了一些政策派遣工作,组织少量的就业讲座和提供有限的就业信息,很多学生毕业时,都感到了无助,而学校却告诉他们就业难,要降低择业心态,并没有为学生做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高校现在除了关心招生外,应该加大就业工作的物质支持力度,特别是需要对少数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关心爱护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真正地做到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避免大学生因求职受挫后无助而选择极端做法。

综上,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要解决此问题恐怕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一起重视和努力才实质效果,珍爱自己,珍爱生命!

文/周其洪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m/care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