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品德要求远高于技能学历
“可以用成绩单证明各科成绩,用论文、获奖证书反映专业技能,用担任干部或组织活动的经历说明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可‘道德’却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证明” 只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品德”会对求职有帮助。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专业能力(49.2%)、沟通能力(43.2%)、适应能力(41.4%)、心理素质(32.6%)和组织能力(15.8%)才是找工作的必备素质。
道德可以拿什么衡量?
小喻并不认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他觉得,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到底怎样,这是无法量化考核的。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自然不会有很多人刻意提到这一点,但要是由此指责大学生不注重道德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小葛表示,如果是她,肯定也会把“品德”选在最后。“并不是不重视,我觉得我做人挺成功的,如果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自然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人品是一票否决的问题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总部计划在2006年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两人,他们列出的首要招聘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勤奋敬业”。
对此,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
新浪网的人力总监段冬告诉笔者,他们公司招聘新人,最重视学习能力,其次就是道德素质,也就是应聘者是否具有诚信、负责的态度。
段冬说,他们招收应届毕业生要经过笔试、初试、复试三轮考核,还会通过实习过程观察学生的道德状况。与此同时,还会通过发公函、打电话及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背景调查。
“从我们以前的情况来看,99.9%的人都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也发现过有学生呈报虚假成绩和制作虚假简历的情况,但这只是个案。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况,无论这个毕业生多优秀,也无论他多么适合这个工作,我们都将毫不犹豫地pass掉。”
联想集团的招聘总监卫弘表示,从他多年从事招聘工作的经历来看,现在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很好的,只是有些小节不大注意,让他看着心里不舒坦。
“我们去年招了一批应届毕业生,公司声明,从火车站到公司所产生的打车费用单位予以报销,但有些同学拿来的出租车票就明显不是实际发生的。当时我觉得很不舒服,还为此专门开了会,告诫他们应该讲诚信,注重小节。”
合同一年一签,有问题立刻淘汰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员流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看两三年,用一辈子”的选拔模式早已被抛弃,人才选拔往往变成了“一见钟情”——经过一两次面试就“一拍即合”。
虽然有面试、政审和院系调查等方式,但一个人的人品如何,毕竟是件“日久见人心”的事。一方面,用人单位将道德排在仅次于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平之后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又倾向于选择“速战速决”的方式,这不矛盾吗?
段冬表示,作为企业招聘者,他们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心。“但现在各单位的机制都很灵活,合同一般也都是一年一签。竞争力很大,谁有问题可能马上就被淘汰了。”
卫弘说,以前端“铁饭碗”的时候,如果真的有谁品质不好,别人拿他也没什么办法。“但现在不同了,德才兼备者上,无德无能者下,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他同时表示,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般的小缺点还是可以容忍的。
出处: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