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兴亮it评论圈千人队千夫长博客圈新浪博客it评论it |
分类: IT业●挨踢挨踢 |
今天,新浪博客圈IT评论圈的人数突破了千人大关,截图如上所示。作为这个圈子的创始人,我感到了一丝欣慰。从第1个人到第1000个人,是个怎样的距离啊。目前,这个圈子已成为新浪最有影响的IT圈之一。
最近我一直在看孙皓辉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因此今天看到圈子人数达到1000人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秦军千人队制度。
在《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的第十章中,孙皓辉这样描写千人队制度:“车战淘汰后,骑兵和步兵中的千人队乃战场厮杀的基本单元。千夫长就是军中最基层最中坚的将领层,他们通常都必须是四十岁以下的壮年或杰出青年。在千夫长这个将领阶层,没有‘老将’之说。战国军制,千夫长便可以有大书姓氏的将旗号令,而千夫长以下的百夫长则不能有标名战旗。一国军队战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千夫长层的战术素质与胆略气质。因为即或是小型战场,千夫长也是冲锋陷阵的最直接指挥者。后来的《尉缭子兵法》云‘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纵横天下’,说的也正是千人队作为基本单元的直接战斗作用。”
直到后来冷兵器的所有朝代,千人队几乎都是基本的作战单元。要升为千夫长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大侠郭靖。据真实史料记载,郭靖为保护铁木真而杀败鬼门龙王门下弟子“黄河四鬼”,立功极伟,被封千夫长。是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部落,上尊号成吉思汗。
现在,IT评论圈也达到了1000人,如果军队旧制,也形成了一个“战场厮杀的基本单元”。虽说这1000人不见得个个都是精英,但是1000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就看怎么引导。
当然,我是不敢自比千夫长的,即使借我熊心豹胆。充其量,我只是召集人和服务生的角色,为大家做好后勤工作。
秦孝公时的国尉车英招兵时的办法是:打破身份,唯才是举。他消除了军中的身份天堑,军兵之间不再有贵族甲士和永远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隶兵”之分。同样,IT评论圈的宗旨从圈子一开始的口号——打造IT老百姓自己的圈子——就可看出,消除了所有的偏见隔阂,尤其要消除所谓精英对普通老百姓的蔑视。只要谁的观点好,那么谁就会掌握话语权。
秦军千人队的成员不需要精通兵书战册,不识字也无妨,他所需要的最重要素质,是出色的小型实战的本领和出类拔萃的个人厮杀功夫。同样,一个好的IT评论人也不需要精通所有理论知识,甚至没有在IT行业从业过也无妨,它所需要的最重要素质,是独立的思辩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今天,IT评论圈的千人队已经形成了,这就要上升到一个以后怎么共同作战的问题。怎么也能让IT评论圈的千人队成为大秦帝国那样的虎狼之师呢?
千夫长、百夫长之类的军事组织,源于原始的狩猎生产组织。在氏族社会中,出围狩猎是一种生产,围猎时要组织氏族部落的人员出动,一般的是按什伍的编制方法组织,作为军事组织就是从这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马扩《茅斋自叙》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说:“我国中最乐无如打围。”马扩据此推论:“其行军布阵大致如此。”这种组织最初是平时射猎,战时则战,还没有出现常设的军事组织。当掠夺其他部落财物的战争成为经常之事,便出现用围猎的编制办法设常备的军队,不仅产生首领,而且逐渐形成世袭制。
借鉴这种半军事组织,IT评论圈的千人队是不是也可以形成一种组织呢?将来发展到万人队呢?原始社会末期的猛安谋克军事组织确立以后,就是以平时生产,仍以出猎作为训练武艺的重要手段被保留下来,以保持其善射猎的民族风尚。在猛安谋克内军事首领与士卒间,尊卑不严,上自大元帅,中自万户,下至百户,住食穿戴没有特殊的差别。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讨论先自卑者开始,讨论完毕,把灰漫灭。献策、赏功都体现了军事民主精神。
IT评论圈是否也可以这么发展呢?是否也可以为IT行业做出更多的事情呢?希望大家都留下自己的看法。(作者:刘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