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杂志“读书”栏目短评:《建筑十书》

标签:
建筑十书文化 |
分类: 杂记 |
http://s1/mw690/001Arrcrty6HxobJ53G00&690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作者:(古罗马)维特鲁威
英译:(美)I. D. 罗兰
评注/插图:(美)T. N. 豪
中译:陈平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如果有人问: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里面,在今天最广为人知的内容是什么?也许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坚固、实用、美观。”的确,今天建筑学专业,开宗明义就要提到来自遥远的古罗马,但直到今天也很难被否定的 “建筑三原则”。
但其实书中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第九书的前言里面讲的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其中阿基米德欣喜若狂地从浴盆中跳出,大叫“我知道了”的场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群大都不会陌生。然而,很多对“建筑三原则”耳熟能详者,却并不知道这个著名典故出自《建筑十书》。
正如中译者陈平所说,《建筑十书》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 “以建筑为中心话题,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等诸多领域”。了解了这一点,对维特鲁威在书的伊始提及建筑师的教育时,要求建筑师通晓当时历史条件下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也就不会感到惊讶。
即使西方世界,《建筑十书》这部两千多年前用拉丁文写成的巨著,每一次翻译也都是一次艰苦的研究历程。新译本所依据的底本是1999年出版的英译评注本,译者是时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副教授的罗兰(Ingrid Rowland),并由西南大学艺术史教授托马斯·豪(Thomas Noble Howe)作了评注和插图。正文翻译时的校勘和考证工作自不待言,评注也详尽而精彩。评注的文字量超出了正文,对维特鲁威很多论断背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以及已被考古和建筑史研究证明了的当时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而多达139页的图版内容尤其丰富并且直观。可以说,在不了解背景资料的时候,《建筑十书》看起来很像一些与今天的现实已格格不入的诸多教条,但当那个时代各方面的鲜活材料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这本书就显得生动、有趣起来,让人切实感受到在今天仍然拥有的蓬勃生命力。
陈平译本忠实再现了罗兰版,让我对这部虽耳熟能详但实际了解并不多的经典著作重新产生了兴趣。《建筑十书》并不仅仅属于西方世界,我们今天的建筑学学科框架中,存在着太多可以追溯到维特鲁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发表时因篇幅原因,略有缩减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