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园的混搭
标签:
老城厢梓园混搭文化 |
分类: 论建 |
上海老城厢内的梓园,虽然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但现在留下来的几栋建筑,无疑是在民国年间,王一亭作为其主人的时候建造的。
梓园最突出的特点是混搭风格,这种风格在入口的地方就有些痕迹,但最突出表现在主楼和佛堂上。
http://s1/mw690/56b3beb7tdc7360713c40&690
入口看来还是西洋古典式的痕迹多些,虽然很多构件的比例和搭配关系因为其随意性而带有了一点点拜占庭和罗马风的味道。另外一些混搭的痕迹,比如明显的中国传统图案,以及大门上面、二层窗下吴昌硕题的“梓园”二字及其周边装饰的明显中国做法,在大上海华界已经普遍到难以引起注意。
入口看来还是西洋古典式的痕迹多些,虽然很多构件的比例和搭配关系因为其随意性而带有了一点点拜占庭和罗马风的味道。另外一些混搭的痕迹,比如明显的中国传统图案,以及大门上面、二层窗下吴昌硕题的“梓园”二字及其周边装饰的明显中国做法,在大上海华界已经普遍到难以引起注意。
http://s16/mw690/56b3beb7tdc7364f7798f&690
而进入大门之后,主楼仅仅从正立面的角度,混搭程度已经很惊人了。来源与欧洲中世纪木质民居的山花和古典的连续券组合在一起,一层还有一个古典柱式支撑的半圆形敞廊。
http://s12/mw690/56b3beb7tdc7368087bcb&690
今天已经被棚户搭建占据的梓园,敞廊下的空间被占用并不意外。但也可以想象从大门进来后,看到的一个开敞而完形的半室外空间。那里可能是夏天园子主要的会客场所。
而进入大门之后,主楼仅仅从正立面的角度,混搭程度已经很惊人了。来源与欧洲中世纪木质民居的山花和古典的连续券组合在一起,一层还有一个古典柱式支撑的半圆形敞廊。
http://s12/mw690/56b3beb7tdc7368087bcb&690
今天已经被棚户搭建占据的梓园,敞廊下的空间被占用并不意外。但也可以想象从大门进来后,看到的一个开敞而完形的半室外空间。那里可能是夏天园子主要的会客场所。
http://s4/mw690/56b3beb7tdc7385652ef3&690
在正面的两种风格混搭之外,主楼其他几个面体现出第三种乃至第N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不由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因为面对着另一个空间,为了塑造空间的气氛而这样处理的呢?
在正面的两种风格混搭之外,主楼其他几个面体现出第三种乃至第N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不由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因为面对着另一个空间,为了塑造空间的气氛而这样处理的呢?
http://s4/mw690/56b3beb7t7c71f4ef65c3&690
但这种假设再次被推翻了。主楼后面的佛堂,把中国传统木构的歇山屋面、飞檐翘角和西洋科林斯柱式结合在一起,再次挑战了我们对“混搭”可以多么自由的底线。
但这种假设再次被推翻了。主楼后面的佛堂,把中国传统木构的歇山屋面、飞檐翘角和西洋科林斯柱式结合在一起,再次挑战了我们对“混搭”可以多么自由的底线。
一次考察时,皇后大道西同学根据佛堂向西侧开敞判断,拍摄这张照片的位置原来应该是水面。后来的查阅证实了这一点。
http://s9/mw690/56b3beb7t7c71f7427c18&690
另一次城市徒步活动,同学们发现可以顺着梯子到棚户的楼面上近距离去看佛堂。
http://s3/mw690/56b3beb7tdc73a9f7e0f2&690
可以看到,飞檐翘角的传统木构与石头的西洋科林斯柱式是如何搭接的。
另一次城市徒步活动,同学们发现可以顺着梯子到棚户的楼面上近距离去看佛堂。
http://s3/mw690/56b3beb7tdc73a9f7e0f2&690
可以看到,飞檐翘角的传统木构与石头的西洋科林斯柱式是如何搭接的。
朱宇晖师兄提醒,从后面的药局弄有一条小巷子可以通到佛堂的下面。于是有机会看到佛堂一层的样子。不过佛堂正面的一层被搭建堵住,不知道是如何处理的。但从侧面的拱窗来看,很可能是圆拱门洞的开敞形式,因为封闭在古今中外都不是面对水面的通常姿态。
http://s13/mw690/56b3beb7t7c71f88e4f4c&690
佛堂二层柱廊的天花处理还是很富江南小木作的精细讲究的。二层侧面的一个六角形窗也折射出中国园林的追求。
http://s8/mw690/56b3beb7tdc73d3187177&690
佛堂后面还有一栋中国传统式的房屋,一起对曾经有过的水池构成围合形态。但这座传统房屋建造年代不会早于主楼的多种西式混搭和佛堂挑战想象的中西混搭,那纤细的柱子就是证明。
佛堂二层柱廊的天花处理还是很富江南小木作的精细讲究的。二层侧面的一个六角形窗也折射出中国园林的追求。
http://s8/mw690/56b3beb7tdc73d3187177&690
佛堂后面还有一栋中国传统式的房屋,一起对曾经有过的水池构成围合形态。但这座传统房屋建造年代不会早于主楼的多种西式混搭和佛堂挑战想象的中西混搭,那纤细的柱子就是证明。
混搭的梓园营造方式似乎仍是中国传统盖房子方法的延续,三分匠,七分主。从西洋流传过来东西可以通过直接作为构件放在传统做法里面。中国传统营造的比例控制靠的是工匠经验和一些禁忌的支持,而西洋比例控制靠的是严格的Order,体现在图纸上必须恪守的一些原则结合设计者的推敲。西洋因素引入中国传统营造,工匠还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将这种营造转化成经验。
还有一点就是,西方建筑的尺度与中国园林的“小中见大”思路融合起来的确有难度。可以想象在硕大的主楼、因石头柱子而不再纤巧的佛堂的映衬下,那片曾经存在过的水池,作为梓园的主景该有多么局促。
混搭是有趣的,但是否成功,偶然性因素很大。
前一篇:杨树浦的老上海(2)——散记
后一篇:圣约翰大学——还在那里,有些痕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