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过度设计》一文的一些补充
(2011-11-18 23:53:28)
标签:
过度设计建筑电影房产 |
分类: 论建 |
近日将几个月前写的《过度设计——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对中国建筑的警示》做了一些修改与扩充。一些关键词改过,如“中国电影”缩小为“第五代电影”等。最重要的是扩充了下面的文字,更清楚表达了我对“过度设计”的立场。
以下紧接在“过度设计一般不是全方位过度”一段之后和“相反,一些建成时间或远或近的老房子”一段之前:
过度设计形成的原因与第五代电影相似。但最后可能都会归结为疲于追赶的焦虑。为了弥补看得见的差距,眼睛紧紧盯着海外的少数大师,紧到大师们不经意造出来的一点一滴都要被作为先进经验揣摩。由此产生自己设计时的生怕没有学到精髓的紧张。但目光注视在他们身上太多,自然就会忽视很多其他内容。
于是开始厌倦周围离自己近的事物,努力将自己笔下的一切与周围的拉开距离——这个太像昨天大街上看到的房子了,不行;那个有点80年代初的味道,显然属于过时产品;如果这么办倒是肯定符合业主口味,不过我怎么会俗到对这种迎合业主的设计津津乐道?——身边的世界或许是平淡的,或许还有些庸俗,但只有真实的生活才孕育着真实的丰富和生动。如果放弃对它们居高临下般的厌恶,以一双渴望发现的眼睛去审视它们的话,也许很多不经意的细节,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恰恰会构成不仅重要,而且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启发。也许世界表面上的平庸是因为观察者眼睛的平庸造成的。这种平庸就是最重要的贫乏。
而一般认为的优秀作品,无论是西方的大师作品还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类,对其膜拜的重要原因是其与日常生活的明显距离。然而,这些优秀作品的所赖以产生的土壤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下的日常生活,而通过抽离一些日常条件而实现陌生化的效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当疲于追赶的焦虑专注于树梢上累累的果实而忽视其从土壤中获得的营养,根基的贫乏和手法的过度就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第五代电影如是,过度设计的建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