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霖先生话语中的方塔园

标签:
方塔园赖德霖时间空间文化 |
分类: 论建 |
就在几年前,我听讲座还习惯于带着笔记本,一边听讲一遍潦草地奋笔疾书。现在呢,一般什么都不带就进入教室,在听讲的同时头脑中进行思考和发酵。我也知道这是有局限的,因为如果讲座中的一些信息难以当场消化,回来补课之后对现场听讲的记忆会有些模糊:有些内容到底是讲座者说的,还是我想的?
这一次听讲座就不幸是这样的结果。当我回来后浏览了一些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关于时态、关于叙事的一些分析之后,觉得可以对赖德霖先生所讲的线索比较清晰复述的时候,却不能确定哪些是赖先生当时讲的,哪些是我后来体会到的。
赖先生开场就说,现在演讲的题目与海报上的有细微改动,改成了《冯纪忠的空间与时间:方塔园的启示》,因为原来是一个纯历史研究的题目,现在的题目包含历史研究和建筑评论两方面的内容。他先以现代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空间与时间讲起,提到了几部经典著作:吉迪翁的《空间·时间·建筑》最早把现代主义概括为空间——时间观念的变化,而之前希区柯克和约翰逊的《国际式建筑》是将现代主义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试图将“有机建筑”作为功能主义之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理论建构不算成熟,但提出“人本的”这个概念相当重要。诺伯格·舒尔茨引入现象学研究进一步扩展“人本”的概念,文丘里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导致舞台布景式的无深度视觉图像,弗兰普顿的批判地域主义观念其实其理论基础仍然是现象学,提出批判地域主义的六个特点,强调在地,也强调视觉之外的触觉感知。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加入“人本”和“在地”因素的改良吉迪翁式“空间——时间”分析模式构成赖先生分析方塔园的基干。赖先生引用2007年冯先生对方塔园基地的论述证明冯先生在方塔园基本方案中尊重原基地的地脉,在此基础上稍作加工,并将其与弗兰普顿的思想相对照。由于十年文革让冯先生在设计方塔园时不可能对西方建筑理论如数家珍,况且弗兰普顿“批判地域主义”的书出版于方塔园建成之后。赖先生认为,冯先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的内容让他和弗兰普顿殊途同归。比如《园冶》中对基地处理的见解以及《红楼梦》贾宝玉在大观园题诗里面对空间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交感”描述的例证,可以作为理解方塔园空间观念的重要参照。
然后,赖先生浓墨重彩探讨了方塔园中的时间。吉迪翁的时间观念主要是人在空间行进中的体验,这一点有中国传统“步移景异”的观念与其对应,但方塔园更重要的一点是加入了“古意”。获得古意很重要的途径是用典,比如“知鱼桥”、“曲水流觞”等。另外,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博物馆老馆(原来是拙政园的一部分)中“文衡山先生手植藤”截取一段种在新馆的中庭里,新馆一下子就增加了历史气氛,王澍的宁波博物馆用旧砖瓦使其增加了历史感,都是“古意”时间观念的例证。对于方塔园来说,“何陋轩”的用典是直接而明确的,而宋代的塔、明代的照壁这些历史要素的存在也增加了其时间的深远感,明代照壁的细部可以看到一次次翻修的痕迹,如虎门炮台的累累弹片给人的历史感一样。赖先生引用了19世纪艺术史家李格尔的age-value的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而此概念并不像李格尔所说是近代观念,中国古代早就有类似的思古之幽情。(这里赖先生没有更多展开,我以前读过巫鸿先生的《废墟的内化》和《丘与墟》——均收录于《时空中的美术》——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细致而周到。)
冯先生对方塔园中历史要素的处理策略是拼贴,而在中国古代拼贴的例子也很多,如傅青主的书法,将各种字体杂置于一幅作品中,另外也有其他例子。拼贴并不必然会成功,冯先生在拼贴的时候使用了“旷奥”的概念作为拼贴的控制要素。
接下来对时间观念的叙述进入了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的语境。利科认为,作品中的时间概念是通过叙事被塑形的。利科认为叙事包括三个阶段的模仿。模仿活动I叫“预塑形”,即叙述者对有意义行动的语义结构、象征系统和时间性的预先了解,并把实际了解的情况作为创作、叙述活动的资源;模仿活动II为“塑形”,以情节去综合人物和思想,将零星的故事素材整合,吸引读者以全新方式发现另一个可能世界的真相;模仿活动III成为“再塑形”,即文本与受众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构筑情节的活动。(这一段参照了《虚拟叙事中时间的塑形》译者王文融的注释。)通俗地讲,三个阶段可以大致概括为创作前的素材和定式、文本以及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感受。时态便是对时间塑形的重要叙事策略。我们现在建筑的时态,如前门改造是过去时叙事,从安德鲁到库哈斯赫尔佐格都是“五十年不落后”之类的将来时叙事。方塔园不同,他的叙事方式是过去完成时。我不太肯定赖先生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可能是把历史作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痕迹吧。
讲座结束后卢永毅老师问大家是否有问题,沉默了一会之后我借助自己坐在第一排的优势举了手。我因为上个月刚去过方塔园,并曾经将其放在与古典园林、50-70年代的普通公园比较的语境中写过一篇短文,所以我说的主要内容与此相关,即赖先生的讲座主要从西方当代建筑语境和中国古典文化语境中分析方塔园,另外把其放在从近现代以来从古典园林过渡到现代公园后设计语言改变的语境中来考察也是一个重要视角,而赖先生多年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接下来有一位同学提问,关于用典的明用和暗用问题。
最后童明老师的发言提到他对方塔园的感受,他说方塔园对我们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设计条件和今天我们接触的项目差不多,四面都是道路,中间七零八落不剩什么,什么塔啊、天妃宫啊、照壁啊都是从外面移来的,领导意志建筑师也控制不了,如何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做出精品对我们今天会有很多启示。童老师还提到何陋轩的立面图只标注的一个位置,也就是檐口标高,这是基于建筑与后面的道路关系做出的,冯先生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20年后的形态,这也是一种时间观念。另外童老师对那条堑道发表观点,赖先生提到过是为了不让旁边粗陋的公房影响游园时的观感而设计,童老师进一步推测,其原型来自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而八音涧本身是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布置,在特定条件下却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http://s6/middle/56b3beb7ha36681db5775&690
方塔园的堑道(图片来源:新青年读老经典之上海松江方塔园,作者:粟玺)
http://s8/middle/56b3beb7ha3669589d167&690
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图片来源:寄畅园之八音涧,作者:瓜瓜)
后面与赖先生的交流中他提到现在国内的一些设计作品只适合建成后立即去看,适合于通过摄影来欣赏,缺乏时间感,是要引以为戒的。
这一次听讲座就不幸是这样的结果。当我回来后浏览了一些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关于时态、关于叙事的一些分析之后,觉得可以对赖德霖先生所讲的线索比较清晰复述的时候,却不能确定哪些是赖先生当时讲的,哪些是我后来体会到的。
赖先生开场就说,现在演讲的题目与海报上的有细微改动,改成了《冯纪忠的空间与时间:方塔园的启示》,因为原来是一个纯历史研究的题目,现在的题目包含历史研究和建筑评论两方面的内容。他先以现代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空间与时间讲起,提到了几部经典著作:吉迪翁的《空间·时间·建筑》最早把现代主义概括为空间——时间观念的变化,而之前希区柯克和约翰逊的《国际式建筑》是将现代主义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试图将“有机建筑”作为功能主义之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理论建构不算成熟,但提出“人本的”这个概念相当重要。诺伯格·舒尔茨引入现象学研究进一步扩展“人本”的概念,文丘里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导致舞台布景式的无深度视觉图像,弗兰普顿的批判地域主义观念其实其理论基础仍然是现象学,提出批判地域主义的六个特点,强调在地,也强调视觉之外的触觉感知。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加入“人本”和“在地”因素的改良吉迪翁式“空间——时间”分析模式构成赖先生分析方塔园的基干。赖先生引用2007年冯先生对方塔园基地的论述证明冯先生在方塔园基本方案中尊重原基地的地脉,在此基础上稍作加工,并将其与弗兰普顿的思想相对照。由于十年文革让冯先生在设计方塔园时不可能对西方建筑理论如数家珍,况且弗兰普顿“批判地域主义”的书出版于方塔园建成之后。赖先生认为,冯先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的内容让他和弗兰普顿殊途同归。比如《园冶》中对基地处理的见解以及《红楼梦》贾宝玉在大观园题诗里面对空间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交感”描述的例证,可以作为理解方塔园空间观念的重要参照。
然后,赖先生浓墨重彩探讨了方塔园中的时间。吉迪翁的时间观念主要是人在空间行进中的体验,这一点有中国传统“步移景异”的观念与其对应,但方塔园更重要的一点是加入了“古意”。获得古意很重要的途径是用典,比如“知鱼桥”、“曲水流觞”等。另外,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博物馆老馆(原来是拙政园的一部分)中“文衡山先生手植藤”截取一段种在新馆的中庭里,新馆一下子就增加了历史气氛,王澍的宁波博物馆用旧砖瓦使其增加了历史感,都是“古意”时间观念的例证。对于方塔园来说,“何陋轩”的用典是直接而明确的,而宋代的塔、明代的照壁这些历史要素的存在也增加了其时间的深远感,明代照壁的细部可以看到一次次翻修的痕迹,如虎门炮台的累累弹片给人的历史感一样。赖先生引用了19世纪艺术史家李格尔的age-value的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而此概念并不像李格尔所说是近代观念,中国古代早就有类似的思古之幽情。(这里赖先生没有更多展开,我以前读过巫鸿先生的《废墟的内化》和《丘与墟》——均收录于《时空中的美术》——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细致而周到。)
冯先生对方塔园中历史要素的处理策略是拼贴,而在中国古代拼贴的例子也很多,如傅青主的书法,将各种字体杂置于一幅作品中,另外也有其他例子。拼贴并不必然会成功,冯先生在拼贴的时候使用了“旷奥”的概念作为拼贴的控制要素。
接下来对时间观念的叙述进入了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的语境。利科认为,作品中的时间概念是通过叙事被塑形的。利科认为叙事包括三个阶段的模仿。模仿活动I叫“预塑形”,即叙述者对有意义行动的语义结构、象征系统和时间性的预先了解,并把实际了解的情况作为创作、叙述活动的资源;模仿活动II为“塑形”,以情节去综合人物和思想,将零星的故事素材整合,吸引读者以全新方式发现另一个可能世界的真相;模仿活动III成为“再塑形”,即文本与受众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构筑情节的活动。(这一段参照了《虚拟叙事中时间的塑形》译者王文融的注释。)通俗地讲,三个阶段可以大致概括为创作前的素材和定式、文本以及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感受。时态便是对时间塑形的重要叙事策略。我们现在建筑的时态,如前门改造是过去时叙事,从安德鲁到库哈斯赫尔佐格都是“五十年不落后”之类的将来时叙事。方塔园不同,他的叙事方式是过去完成时。我不太肯定赖先生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可能是把历史作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痕迹吧。
讲座结束后卢永毅老师问大家是否有问题,沉默了一会之后我借助自己坐在第一排的优势举了手。我因为上个月刚去过方塔园,并曾经将其放在与古典园林、50-70年代的普通公园比较的语境中写过一篇短文,所以我说的主要内容与此相关,即赖先生的讲座主要从西方当代建筑语境和中国古典文化语境中分析方塔园,另外把其放在从近现代以来从古典园林过渡到现代公园后设计语言改变的语境中来考察也是一个重要视角,而赖先生多年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接下来有一位同学提问,关于用典的明用和暗用问题。
最后童明老师的发言提到他对方塔园的感受,他说方塔园对我们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设计条件和今天我们接触的项目差不多,四面都是道路,中间七零八落不剩什么,什么塔啊、天妃宫啊、照壁啊都是从外面移来的,领导意志建筑师也控制不了,如何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做出精品对我们今天会有很多启示。童老师还提到何陋轩的立面图只标注的一个位置,也就是檐口标高,这是基于建筑与后面的道路关系做出的,冯先生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20年后的形态,这也是一种时间观念。另外童老师对那条堑道发表观点,赖先生提到过是为了不让旁边粗陋的公房影响游园时的观感而设计,童老师进一步推测,其原型来自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而八音涧本身是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布置,在特定条件下却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http://s6/middle/56b3beb7ha36681db5775&690
方塔园的堑道(图片来源:新青年读老经典之上海松江方塔园,作者:粟玺)
http://s8/middle/56b3beb7ha3669589d167&690
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图片来源:寄畅园之八音涧,作者:瓜瓜)
后面与赖先生的交流中他提到现在国内的一些设计作品只适合建成后立即去看,适合于通过摄影来欣赏,缺乏时间感,是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