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师的自我

(2011-03-02 12:55:24)
标签:

建筑师

自我

分类: 论建
前几日在根本建筑的博客上有感而发,回复了一条:“只有对自我足够强大的建筑师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才是民族的。否则,抄祖宗和抄洋人有什么区别?”后来,我把这段话发到了我的微博上,获得的反响不一。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与我以前写的那篇《关于建筑本土化的思考》是一致的,这里暂时抛开“民族”、“世界”之类的大话题,仅就其外延层面再多说几句。

有人把我说的“自我”理解为建筑师自己的内心,这和我的本意有出入。“自我”包含着内心的方面,比如对于这个世界的敏感,和表达自我的愿望,但绝不仅仅是内心,个人的视野、阅历、专业背景乃至经验积淀都是来自外部,但已经成为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有一点也是对于建筑师非常重要的,虽然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那就是在尊重相关人士合理诉求基础上作为建筑师自己的坚持。如果总是犹豫“甲方能不能接受”,我估计很多有可能很优秀的作品在成型之前先被建筑师自己给否定了。在怀疑“甲方能不能接受”时,你所想象的甲方并不是真实的业主,而是你自己另一面的投影。强调自我并不是不尊重包括甲方在内的其他人,如果把思考变成“我该如何让甲方接受”,“这个方案哪方面能给甲方带来好处”,就有了收获多赢结果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我想我的自我也并不足够强大,比如我难以想象王澍先生如何说服甲方接受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也是在微博上,直向建筑的主持建筑师董功写过一句:“作为建筑师最失败的,是既瞧不起甲方,又在甲方面前装孙子。”说得很好。既充分尊重相关人员,又不放弃建筑师的自我,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人回应“应该说一个强大的建筑师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他不可能使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世界的也不一定能成为民族的。”这句话我同意一部分。把“世界”和“民族”人为对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民族”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民族的”内涵并不封闭,而是兼收并蓄的,所以一个强大的建筑师将两者相互转化是完全可能的。

只有自我足够强大的建筑师,才能够把借鉴的东西真正涵化入自身。举一个老例子,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借鉴的有列杜、米开朗基罗等传统建筑师,也有与矶崎新同时代的罗西、穆尔等,且借鉴本身如此明显。但其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些元素如同枯山水似地组合,米开朗基罗等的纪念性轴线虽然存在,但却若隐若现,并不能成为整个建筑“气场”的决定性力量。相反,有些建筑师的作品可能只有10%来自祖宗或洋人,但其作品中跟人印象最深且最出彩的气质是由那10%带来的,且相比原作尚有很大的削弱,这便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杰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