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三)
标签:
广州城市风貌 |
分类: 杂感 |
会议其他报告盘点
第一天晚上日本学者伊藤毅的报告《日本都市史研究之当下》以报告人自己的研究为基本线索展开,也因此在报告结束后被cityreader批评,也因此在报告人、质疑者、翻译王劲博士和主持人冯江博士之间有了一些有趣的交流。其实他的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他对日本城市同心圆式、网格式和层级式三种划分标准似乎有些模糊,但研究古代日本城市发展变化的一般情况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还有将城市的现实形态置于“道”层面的城市观念或乌托邦,和置于“器”层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给我现在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以有益的启发。其他高水准的报告也有很多,比如台湾袁兴言对金门一个村落构成沿革与聚落形态的深入研究,刘志军教授从军事防御观点探讨宋代城市等都很有趣,不再一一列举。有些好报告由于赶场不及时遗憾错过,比如张羽博士关于潮州城市肌理的研究,与我目前的研究交叉点很多,读过论文很有收获,却遗憾未能现场聆听,其实城市史场子的很多报告都这样遗憾错过了。但总的来说收获颇丰。
广州
时间有限,只是在会前半天和临回来前半天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广州。有所了解的有珠江新城和老城区西关一带,但都没有太深入探查,只有匆匆的印象。
到珠江新城时日已西斜,灯光初上。
http://s2/middle/56b3beb7h98a097c75511&690
泛亚运时间还没有结束,木棉花图案是城市的普遍装点。下图是新建的广州图书馆。
http://s14/middle/56b3beb7h75a9cf3def7d&690
http://s9/middle/56b3beb7h98a0ab2d31f8&690
珠江新城的广场远望“小蛮腰”。
http://s5/middle/56b3beb7h98a0c05126f4&690
夕阳下的广州歌剧院。
http://s11/middle/56b3beb7h98a0d2af9cea&690
这张其实是快门按错了,但却意外有了建筑师Zaha Hadid曾经工作过的早期(Delirious New York时代)OMA的味道。
http://s16/middle/56b3beb7h98a0f0eee25f&690
广州西关老街——上下九步行街,刚刚整饬完毕。保护设计者冯江博士提到在整饬过程中,店铺密布脚手架,而街道上仍然人流如织,便戏称“我们不用担心设计问题了。”还提到陈济棠时代对街道上店铺的檐口等控制线的高度有所规定,这里的店铺可以明显看到那些政策的痕迹。
我感兴趣的是商业街整饬后还是由整饬前的商户们经营,没有像国内其他城市那样“打造精品街道”,赶走原来草根商户转而引入高档品牌。当然,经营条件的改善让一些原来的商户自发提高了所售商品的档次,这是自然更替行为。这体现出广州容许乃至一定程度上鼓励草根文化发展的宽容态度。
http://s11/middle/56b3beb7h98a12ed68aca&690
这是与上下九步行街平行的一条小吃街,街道一边是各家摊贩,另一边的座椅却是各家摊贩共用的。可以看到在不损害街头文化面貌和活力的前提下政府的良性介入。
http://s7/middle/56b3beb7h98a1533c4746&690
http://s5/middle/56b3beb7h98a154404d64&690
西关的老街巷和老公房,注意到街道铺装整齐,卫生也还可以。这种地方可以体会一座城市的过去。
http://s15/middle/56b3beb7h98a21e2696ae&690
在充满水渍和日常生活历史的小巷里穿梭,以至于原计划去看的西关大屋因时间不够而放弃。但小巷中无意间看到一座外观基本完好,但内部楼板等全都坍塌的废弃大屋。街道上的树生长进了已经只剩下窗洞和残破窗框的窗户。磨砖对缝的墙面依然可看出令人赞叹的手工技艺,极度的破败难掩曾经的繁华。
http://s12/middle/56b3beb7h98a19b6aee9b&690
离开西关,匆匆看过中山纪念堂并向吕彦直先生致敬后直奔机场。再见,广州!
第一天晚上日本学者伊藤毅的报告《日本都市史研究之当下》以报告人自己的研究为基本线索展开,也因此在报告结束后被cityreader批评,也因此在报告人、质疑者、翻译王劲博士和主持人冯江博士之间有了一些有趣的交流。其实他的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他对日本城市同心圆式、网格式和层级式三种划分标准似乎有些模糊,但研究古代日本城市发展变化的一般情况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还有将城市的现实形态置于“道”层面的城市观念或乌托邦,和置于“器”层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给我现在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以有益的启发。其他高水准的报告也有很多,比如台湾袁兴言对金门一个村落构成沿革与聚落形态的深入研究,刘志军教授从军事防御观点探讨宋代城市等都很有趣,不再一一列举。有些好报告由于赶场不及时遗憾错过,比如张羽博士关于潮州城市肌理的研究,与我目前的研究交叉点很多,读过论文很有收获,却遗憾未能现场聆听,其实城市史场子的很多报告都这样遗憾错过了。但总的来说收获颇丰。
广州
时间有限,只是在会前半天和临回来前半天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广州。有所了解的有珠江新城和老城区西关一带,但都没有太深入探查,只有匆匆的印象。
到珠江新城时日已西斜,灯光初上。
http://s2/middle/56b3beb7h98a097c75511&690
泛亚运时间还没有结束,木棉花图案是城市的普遍装点。下图是新建的广州图书馆。
http://s14/middle/56b3beb7h75a9cf3def7d&690
http://s9/middle/56b3beb7h98a0ab2d31f8&690
珠江新城的广场远望“小蛮腰”。
http://s5/middle/56b3beb7h98a0c05126f4&690
夕阳下的广州歌剧院。
http://s11/middle/56b3beb7h98a0d2af9cea&690
这张其实是快门按错了,但却意外有了建筑师Zaha Hadid曾经工作过的早期(Delirious New York时代)OMA的味道。
http://s16/middle/56b3beb7h98a0f0eee25f&690
广州西关老街——上下九步行街,刚刚整饬完毕。保护设计者冯江博士提到在整饬过程中,店铺密布脚手架,而街道上仍然人流如织,便戏称“我们不用担心设计问题了。”还提到陈济棠时代对街道上店铺的檐口等控制线的高度有所规定,这里的店铺可以明显看到那些政策的痕迹。
我感兴趣的是商业街整饬后还是由整饬前的商户们经营,没有像国内其他城市那样“打造精品街道”,赶走原来草根商户转而引入高档品牌。当然,经营条件的改善让一些原来的商户自发提高了所售商品的档次,这是自然更替行为。这体现出广州容许乃至一定程度上鼓励草根文化发展的宽容态度。
http://s11/middle/56b3beb7h98a12ed68aca&690
这是与上下九步行街平行的一条小吃街,街道一边是各家摊贩,另一边的座椅却是各家摊贩共用的。可以看到在不损害街头文化面貌和活力的前提下政府的良性介入。
http://s7/middle/56b3beb7h98a1533c4746&690
http://s5/middle/56b3beb7h98a154404d64&690
西关的老街巷和老公房,注意到街道铺装整齐,卫生也还可以。这种地方可以体会一座城市的过去。
http://s15/middle/56b3beb7h98a21e2696ae&690
在充满水渍和日常生活历史的小巷里穿梭,以至于原计划去看的西关大屋因时间不够而放弃。但小巷中无意间看到一座外观基本完好,但内部楼板等全都坍塌的废弃大屋。街道上的树生长进了已经只剩下窗洞和残破窗框的窗户。磨砖对缝的墙面依然可看出令人赞叹的手工技艺,极度的破败难掩曾经的繁华。
http://s12/middle/56b3beb7h98a19b6aee9b&690
离开西关,匆匆看过中山纪念堂并向吕彦直先生致敬后直奔机场。再见,广州!
后一篇:“后拆迁时代”的一些设想

加载中…